朱爱华
她是一位跨界学习奠基者、大成教育倡导者。她总是带领团队书写一个又一个欣喜,然后又不断让自己归零。她叫朱爱华。
朱爱华是南通继李吉林、李庾楠之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老师,曾荣获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最美教师”等称号,正高二级教师。她主持基建过如皋市新安定小学,带领如师附小开展过跨界学习课程改革,并使之成为全国名校;她做过校长,也兼过教育局副局长,还担任着江苏省小学跨界学习研究所所长。
去年11月,朱爱华告别25年的小学教育生涯,应邀入职南京师范大学,成为继浙江王崧舟之后全国第二位入职大学的小学校长。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这一人生的转场,对于朱爱华而言意味着诸多归零和重新出发。她说,让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获得“双向滋养”,使“跨界学习”的实践研究得以实现理论的突破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索,这样或可让孩子们在科学的跨界学习中实现完整生长。
1994年,朱爱华从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同年被保送至南通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毕业。从此,她便踏上了致力于探索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育人之路。1999年,23岁的朱爱华在《江苏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创新提出“跨界整合”教学理念。
她认为,“跨界整合”意味着小学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科教学,而是把各个学科按照主题整合起来,强调结构思维而非线性思维,更符合儿童的学习成长规律。“是父亲在我童年埋下了一颗‘种子’。”朱爱华的父亲朱健是一名中医研究者,从小就告诉她,中医诊断应该将人看成一个整体,配药讲究“君臣佐使”。她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教书育人。
朱爱华曾将“跨界整合”的教学方法在女儿身上进行实验。作为女儿赵梓淳的语文老师,朱爱华注重从小培养女儿主题阅读、主题创作的习惯。小学毕业时,赵梓淳完成了一部18万字长篇小说《花朵奇奇谷》,成为当时江苏最年轻的作协会员。
在如师附小工作期间,朱爱华的语文课力求打破单一学科的壁垒,创新提出“语文+”“大语文”“大成语文”等概念,始终探索如何围绕一个主题,融合关联因素,使之系统化为一个更具价值的结构动态整体,实现学科整体育人。
她在上《慈母情深》一课时,率先编写“师本课程”,将《诗经·小雅》中的《蓼莪》诗歌片段、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小说片段、现代散文《地震中的母亲》以及摄影家焦波的《咱爹咱娘》、阎维文的《母亲》,融成一本有关“母亲”跨界整合的专题文化包,让母亲的平凡与伟大、炽热与深沉,如一粒爱的种子深埋学生的心田。
在朱爱华的影响下,团队老师们都能用这样的理念来教学,数学与科技,语文与绘画,音乐和语文,同一主题下,不同教材、不同文本、不同学科的跨界整合随处可见。
朱爱华还带领大家开发了活动统整、物型整合、角色换位、联通生活等跨界学习策略,让教育教学跨越学科、时空、身份、文化等边界的限制。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家本课程一一研发,成为国内外同行考察交流的热点。
20多年来,从朱爱华一个人的坚持不懈,到学校团队、江苏省名校长朱爱华工作室团队、全国小学跨界学习研究联盟校的群体实践,从“语文+”的探究到“学科+”的跨界研究,从“大成语文”到“大成教育”的领域拓展,从“跨界整合”的课程研发到“全景育人”的系统探求,不变的是朱爱华“跨界学习,为儿童大成人生奠基”的完整育人追求。
2018年,朱爱华团队申报的项目《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育人路径探索20年》成为当年江苏省小学唯一一项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并被教育部遴选全国推广。
如今,站在大学的新平台上,46岁的朱爱华依旧满怀对“跨界学习”研究的热忱。她认为,在当今的“双减”政策之下,这项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大成,古代意为德才兼备、学识渊博。大成教育,不是要追求大的成功,而是要‘大的成长’,追求成己成人——成为自己、成就他人。为此,我们将始终关注人的全面生长,用整体观建构适合的教育,用‘跨界学习’来完整地培养完整的人,从而为每一个孩子的大成人生奠基。”
上一篇: 华应龙
下一篇: 祝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