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汇
校友汇简介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通知公告 校友活动 校企合作
校友组织
校友总会 地方校友会 院系校友会 行业校友会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母校记忆 校园掠影 校友企业
校友服务
申领校友卡 返校预约 档案查询 证书补办 找校友 校友互联 终身学习
下载中心
校友捐赠
  • 网站首页
  • 校友汇
    1. 校友汇简介
    2.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1. 最新动态
    2. 通知公告
    3. 校友活动
    4. 校企合作
  • 校友组织
    1. 校友总会
    2. 地方校友会
    3. 院系校友会
    4. 行业校友会
  • 校友之窗
    1. 校友风采
    2. 母校记忆
    3. 校园掠影
    4. 校友企业
  • 校友服务
    1. 申领校友卡
    2. 返校预约
    3. 档案查询
    4. 证书补办
    5. 找校友
    6. 校友互联
    7. 终身学习
  • 下载中心
  • 校友捐赠
母校记忆
首页 校友之窗 母校记忆

舒展灵性 健全人格 ——刘卫锋

发布时间 : 2024-12-11 浏览次数 : 27

1994年至1999年,我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大专班求学。从初次踏进城山路24号至今,已经27个年头了,但在通师的求学经历,还是那么清晰。有许多人,许多事,留在记忆的深处。

校园不大,但充满自由民主的气息,给我们营造了成长的良好环境。

过硬的基本功是一名合格师范生的必备能力。刚一进校,训练基本功就成为我们的必修课,“三字一话”是那时的标配。每人发到一块小黑板,供我们勤练粉笔字。毛笔字、硬笔字和普通话,也都有专门的教科书和课程安排。此外,学校还特别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我们的专业是小学教育,虽然后来我学了文科,但是小学各科教学都要胜任。“一专多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教诲。而那些光彩照人的学长们,或在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或以优秀的作品成为校园明星,或以不为一般人所知的某项特长成就一段传奇……都对“一专多能”这四个字作着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自然也强烈地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

学校的活动很丰富。印象最深的活动有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学校组织师生在C楼前举办基本功汇报演出。朗诵、书法、绘画、篆刻等现场表演,技惊四座,有学长将篆刻作品赠送给李岚清副总理,总理即席讲话,说“后生可喜”。这四个字连同总理身着风衣手持话筒勉励有加的情境,迄今如在眼前,可见当时的感触与震动非同一般。那时,我们是作为入学不久的新生观摩活动的,近距离地感受学长们的过硬基本功和卓越特长,以及总理重教兴邦的领导风范,堪称我们走进师范的一次人生大课。

至于在科学馆观摩的毕业班汇报演出,每一届都在创新中发展,精彩纷呈。李庆明老师经常是特约策划人或导演,不断迸发年轻学子的创造活力,因此那些汇报演出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冲击力,把一届届学子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有好几次,李吉林老师也应邀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励志讲话。她笑容可掬,和学校发给我们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封面上范曾为她作的肖像画一样亲切温婉。

在一次次活动观摩中,我们被感动,被触动,心向往之,也带来创造的激情。于是,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经常性活动中,我们,也开始展示班级群体和个人的风采。朗诵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艺术节……处处活跃着我们青春的身影。现在想来,这就是母校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良苦用心吧。激发主动,鼓励展示,在做中学与思,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母校师范教育成就学子的重要路径。

得益于母校的这一风气,我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1996年12月,我们班策划组织了题为《蕴藉真味 寄意温厚——高雅校园文化之构建》的汇报展示活动,我结合若干世界名画的幻灯片作美术赏析,同学们展示了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表演了舞蹈、朗诵,进行了校园文化访谈等,活动得到莅临现场指导的市教育局领导和学校周见一书记的一致好评。1998年5月,我和三位同学一起制作学校第四届艺术节吉祥物“真真”展陈,用泡沫板裁出头戴小红帽、手拉手风琴的小鸭形象,然后在表面覆纸并上色,粘贴于两米乘三米的展板,摆在百师壁前,接受师生们的检阅,成为艺术节期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1999年3月至6月,我所在的94级文科2班举行了班级毕业汇报系列展示活动,我是总策划之一,除了参与制作此次活动的主题宣传板,还综合运用白板纸、即时贴等材料,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橱窗作品展制作标题。为张小琴同学题为《生活·反思》的作文展制作的标题是立体的纸艺,用即时贴做成一面黑底白砖缝的墙,开一扇五边形的窗,窗台上放着青花瓷风格的折纸纸杯,里面插着两枝迎春花,颇有诗意。为同学秦劼的油画展制作的标题则简洁明快,黑与白的底色作黄金分割,名字居于白色之上,油画展三个字跨界而居,最下方则是五个汉字的拼音横列,整个风格和油画作品较为统一。此外,还先后为学校布置《青春奋蹄——金牛杯获奖征文作品展》《优秀生风采——李伯蕴奖学金获得者简介》等橱窗陈列,均获好评,我也在这一次次锻炼中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

1998年11月,我策划制作了“追寻伟人的足迹”系列公益美术展板,在宽两米长三米的展板上,临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书法作品《清平乐·六盘山》和中国画《楷模——周恩来》。从裱糊画心宣纸,到创作书法和绘画,再到完成整个版面的装裱,打印标签,都是自力更生。国画《楷模——周恩来》描绘的是周恩来总理背靠病床上的棉被在案几上批阅文件的感人场景,题款我抄录了总理的早年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以抒青年壮志。两幅作品摆在A楼过道的百师壁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标签上的那个小小的名字,也成为学弟学妹们眼里的一个新传奇,以致于声名在外,有一些班级邀请我为他们的活动制作宣传海报。我留存有一本影集,是97英语班在1999年1月赠送给我的,他们在赠言中写道:“你匠心独运,用大海般蔚蓝的流行色,设计制作的自由女神,为我们的活动奏响了第一乐章。我们心存感激。海报得到师生们的赞赏,使我们更信心百倍地推出节目……唯有将四十颗感激之心寄托于这份小小的礼物……”。

记得A楼二楼会议室的墙壁上有书法作品,上书“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其时,并不十分明白其中的深意。现在回想起母校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渐渐有了深深的体会。

健全人格,丰满人性,母校的教育让我们受益终身。

学生的发展,凝结着师长们的殷切希望,学校领导和老师总是不吝褒扬与激励,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学校领导、老师为班级展览或者学生个展手写的序言,那些灵动的文字,洒脱的书法,充满了温暖,我自己就曾领受这份恩情。我在校期间举办过画展、作文展和速写展,当我拿着一叠速写作品复印件到校长室请朱嘉耀校长作序时,他一口答应,让我过几天去取。几天后,朱校长的序言写好了,两张学校抬头的信笺纸上,书法俊逸,饱含着校长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后学的勉励:

刘卫锋同学将一迭速写稿送到桌前,请我写几句话。对同学们不管是诉之文字的,还是表现为音符的、色彩的,还是制作的成果,我都是饶有兴趣的。这几年来也为同学们所办的刊物、展览写过序,题过字,并且也都是欣然应命,欣然命笔的。对于刘卫锋同学的要求,我自亦欣然允诺。

待处理好手头的事,翻开他的画稿,则不由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无论是寻常巷陌、古刹殿堂、园内的花树、溪边的泊舟,还是为名胜古迹造象,为乡风民俗留照,都颇可细加品味。这倒不仅仅因其构图、造型、用笔都已有点功力;也还因为浸渍在这些速写中的一种人文情致:对自然与社会的敏感与关怀,和能够把摄入的外部形态与内心情绪表现出来的欲望与能力。如果说前者在现代社会显得甚为可贵的话,那么后者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年轻学生来说实非易事。

我希望刘卫锋同学的是:不要淡化、泯灭对自然和社会敏锐的关切,不断强化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保持并发扬这种人文情怀。这是生命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变量,更是以人为对象的职业——教师的极为重要的品质。我也愿将这些话说给刘卫锋的同学们。

朱嘉耀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五日

十多年后,我的速写南通系列作品被省市媒体专题报道,在地方报纸开设专栏,并结集成册,作为南通的城市文创作品对外交流。我曾寻绎自己艺路的源流,除了早年的家庭教育引导我培养了书画的兴趣,来自师范时期的专业历练和艺术思想启蒙则是将兴趣上升为审美品质的重要滋养。母校的师长们,正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人文关怀,濡染着我们一批批学子,敏锐关切自然与社会,涵养人文情怀,发展审美与创造能力。

当然,所有的这些能力与素养,无疑都指向我们的未来职业——教师。过硬的基本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而对教育的理解,对理想的儿童教育的追求,则是更为深刻的教育哲学。对此,母校号召我们“博见精思,强学力行”。师长们更是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方式引领垂范。

课堂,因为有了名师的加持,分外精彩。记得一次李庆明老师在科学馆上一堂公开课,我们班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大量阅读,甚至还到李老师在南园的家里,捧回了许多专业书籍“啃”得津津有味。上课那天,朱嘉耀校长陪同着许多领导和专家前来观摩。整堂课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师生的问答也充满了机锋。我也回答了一个问题,陈述自己的哲思,似乎有些超越同龄人的深刻,我偷眼望了一眼朱校长,他正颔首微笑。而日常的课堂,老师们也是各展风采,使我们如沐春风。王笑菁老师旁征博引,口吐莲花,洒脱自如;黄仲英老师教授外国文学,结合自己的英伦探亲经历,为我们剖析人性的光明与幽暗;沈红霞老师教授数学,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冒键老师引导我们专题研究,发布心得;梅云霞老师教授儿童文学,鼓励我们在赏析之余尝试创作……贾真老师教授心理学,理论联系实际,洞悉世事人情。一次她布置了一项开放性作业,让我们就某个话题谈个人观点,我广泛阅读,深入思考,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上课时,她特别提到这份非同一般的作业,并且说要让大家看看作者是谁,于是点出我的名字,我在掌声中站了起来,因为激动,脸上烫烫的。我想她一定是认得我的,只不过用这种特别隆重的方式表示对我的肯定与鼓励。她用这种方式启发了我,教育的核心秘籍在于唤醒与激励。陈彤老师教我们美术,他有艺术家的深邃与潇洒,课堂上注重实践,点拨精到。课后,他牺牲休息日,陪我们到江边写生,指导我们画下大江的宏阔和码头的雄奇,引导我们在师法自然中感受艺术的真谛。在美术兴趣组,郑保明老师的图案设计让我感悟概括和精炼之美,罗国华老师的国画辅导让我体悟传统笔墨的神韵……众多的老师,以他们的道德文章,成为我们进步的引路人。

到了高年级,我对教育学更为感兴趣,李庆明、薛继民等老师关于阅读专著的建议让我获益匪浅,他们都曾借给我教育名家的著作,这让我较早地打下了教育科研的基础,并在1997年12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的“教育科学”版上发表了我的生平第一篇教育短论《特色学校建设刍议》,当时我还是师范四年级的学生。记得那是《中国教育报》和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素质教育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征文比赛,我从学校为班级订阅的《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征文启事后,就下定决心一试,为此狠下了一番苦功,跑阅览室浏览期刊杂志,专题阅读;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开拓视野……花了挺长时间写成一文应征,最后获得全国二等奖并在《中国教育报》刊发!文章刊发后,学校政教处的夏莲主任看到了,特意让人捎信给我,求证是否为我所作——因为报纸上除了单位和姓名,并没有作者的身份介绍。当得知确为我的文章后,大家都觉得很欣慰。这次获奖和发表,对当时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我充满信心地在教育教学研究之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感受思想的力量,体验创新的快乐。后来,我到了学校工作岗位上,勤于实践,笔耕不辍,发表了数百篇论文、案例和随笔。我想,这与母校的及早培养、师长的熏陶奖掖是密不可分的。当时,朱嘉耀校长等校领导倡导“人格化师范教育”,我虽懵懵懂懂未知其详,但是置身其中,确是万千受益者之一。

我感念1990年代的中等师范教育,尤其感恩中国师范教育的源头之一——南通师范学校博雅教育的办学主张、包容会通的学术氛围和强学力行的学习风气。

 

 

 

 

作者简介:刘卫锋,南通师范1994级五普校友。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南通市教育局人事处副处长。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上一篇: 初心未改 少年依旧 ——朱亚林

下一篇: 怀想渐行渐远的海师——祝祖岗

学校官网 智慧校友管理后台 教育部 江苏省教育厅 南通市教育局 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

地址:南通经济开发区育贤路2号

电话:0513-55092031

邮编:226010

版权所有 © 版权所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苏ICP备1704315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213号 | 技术支持:智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