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汇
校友汇简介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通知公告 校友活动 校企合作
校友组织
校友总会 地方校友会 院系校友会 行业校友会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母校记忆 校园掠影 校友企业
校友服务
申领校友卡 返校预约 档案查询 证书补办 找校友 校友互联 终身学习
下载中心
校友捐赠
  • 网站首页
  • 校友汇
    1. 校友汇简介
    2.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1. 最新动态
    2. 通知公告
    3. 校友活动
    4. 校企合作
  • 校友组织
    1. 校友总会
    2. 地方校友会
    3. 院系校友会
    4. 行业校友会
  • 校友之窗
    1. 校友风采
    2. 母校记忆
    3. 校园掠影
    4. 校友企业
  • 校友服务
    1. 申领校友卡
    2. 返校预约
    3. 档案查询
    4. 证书补办
    5. 找校友
    6. 校友互联
    7. 终身学习
  • 下载中心
  • 校友捐赠
母校记忆
首页 校友之窗 母校记忆

怀想渐行渐远的海师——祝祖岗

发布时间 : 2024-11-19 浏览次数 : 89

离开海师已经32年了,依然清晰地记得学校的铃声,一段悠长舒缓的音乐,这像极了轻松愉快的师范生活,我很喜欢。乃至毕业数年后再次听见时,竟然会怔怔地站立好一会儿,回味回味。

随着城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的版图和这段铃声一起,已经永远消失在人们的生活里。但是,我相信,凡是在海师生活过的每一个人,他们对海师如音乐铃一样的美好记忆,将会在各自的生命里不绝回响,日渐清晰。

师范三年,青春芳华。每一点细小的记忆都会镂刻在青葱的年轮里。

学校不大,站在教学楼上几乎能览尽学校的全貌。宿舍区似乎不比教学区小。每到夜自修结束,那里就会热闹起来。吹拉弹唱、呼朋引伴,有拉琴的、有清唱的,也有边弹边唱的,反正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一直闹腾到熄灯为止。能统领这一切声响的是笛声。它们清脆悦耳的旋律几乎能扒拉开夜的帷幕。窗户里透出的灯光,像舞台的追光一样打在阳台上,也追在同学们青春勃发的背上。男生楼里有好几管笛子都非常了得,每晚我们都能享受到不同的曲目。这样嘈杂的声响里到底有多少位才艺四溢的师范生,我不得而知。但是,不少海师学生才艺加身倒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班有同学师范毕业后,就考取了中央美院全日制本科。

相比之下,教学区的声响就显得中规中矩了。每当夜自习伊始,广播站就开始播音,播报的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我写过的几首不像样的小诗被广播站播出过,一时间竟觉得播音同学的普通话字正腔圆,特别硬气。

播音结束后,就是各班练习“三字一话”的基本功时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书写着四种不同字体的软笔书法。相对于颜体的雄强圆厚,赵体的遒媚随性,欧体的严谨工整,我更喜欢柳体的匀衡瘦硬,骨力遒劲。但是每一种字体都很难临摹好,总感觉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每次复看老师发下来的书法作业,红圈圈寥若星辰。当我把柳体写得稍微像样一些时,班上已经有不少同学的作品颇得王茂恒老师的夸赞了。王老师的书法当时在南通市书画界已经很有名气了。因此,他的肯定和赞许在大家的眼里就显得十分权威。有时,大家写写字也会没了兴致,就会恶作剧般的去查谁的墨汁臭气熏天失了墨香。一开始仗势很大,非要查个水落石出,结果往往不了了之。这样,一节练功课也就过去了一大半了。师范三年,我的书法成绩不咋滴,但是对软笔书法的热爱却悄悄形成了,毕业以后的好多年里,我一直坚持练习柳体书法。这为我后来获得江苏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打下了底子。

其实,夜自习课上最开心的“捣糨糊”,就是找个借口溜出去,爬到四楼的图书室去看书。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书刊,《钟山》《小说界》《中篇小说选刊》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图书室是由两个大教室打通的,排满了桌椅和书架,常常是人满为患。有些书借晚了就没有了,要等好几天才有可能借到。有时候借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竟然舍不得一下子把它看完,总要在自己身边焐热几天才还回去。

学校各幢楼宇的间距很紧凑。和图书室遥相呼应的,是对面实验楼底楼的阶梯教室,那里常会有很多活动,报告会、诵读会、演讲比赛、汇报展示……我方唱罢你登台,阶梯教室的讲台成了同学们展示才学的地方。

阶梯教室里也常有教学界的大咖登场。印象最深的,是李吉林老师来给大家上示范课。那天,阶梯教室里加了不少凳子,但还是有人站着。在观摩课堂时,我有好几次差点要和上课的小学生一样,站起来回答提问,完全忘了自己作为观者的身份。

学校的实验楼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这批从农村里考出来的学生,初中的物理、化学都是纸上谈兵,到了海师的实验室看到那么多实验材料,如获至宝,就尝试着把初中里想做但没能做的实验都做了一遍。后来被指导老师发现了,告诫了几声,宽容地笑笑,也就过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海师有很多出类拔萃的老师。有“江北一支笛”的刘国基老师,有后来去北师大任教的数学老师曹一鸣博士,有语基专家朱文献老师……后来师范毕业后,才了解到社会影响力深远的黄正平、魏南江等不少响当当的专家都在海师任教过,可惜没有教过我们。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班主任袁海生老师。非常庆幸的是,他连续带了我们三年。那时候,他好像刚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又年轻又帅气。一开始,班里的女生都把他当做“周润发”一样的存在;班里的男生对袁老师更是崇拜,尤其对他潇洒俊逸的字体佩服不已,有人就专心临摹,后来竟可以以假乱真。三年里,袁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办班刊、出板报,一起游历海门区域内的文化古迹,一起品读经典诗书。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会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常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实在是太快了。袁老师的课上,我们获得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这对一群刚从乡村出来好学上进的半大孩子来说,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啊。

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竟然都开始沉溺在阅读和表达的天地里,一发不可收拾。袁老师每周都要布置“随记”,相当于写一篇文章,但是体裁内容都不限。同学们天马行空,啥都乐意写,也写得很认真。因为大家都期待袁老师潇洒的字迹能留在自己的本子上,那一行行批语常常让大家如获至宝。就这样,同学们的笔力逐渐老道起来。三年时间里,我们班同学究竟看了多少书,未曾统计。但是,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印象,却记忆深刻。那时候,我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私底下结了诗社,每天都要码不少文字,互相传阅,彼此欣赏。那股子文学青年的热乎劲儿,如同春风里茁壮成长的藤蔓,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枯萎,反而飞速长高,更加茂盛。师范二年级时,袁老师曾推荐我参加县里的一个征文比赛。在获奖者的座谈会上我才发现,只有我是学生。那天座谈时,有几个老先生在谈文学的使命、责任和担当,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表达了“文学应该遵循人的心性”的观点。工作后,我也开始带学校的文学社,也是兴之所至,乐此不疲。后来,我带着学生去北京参加征文颁奖大会、代表学校去省里接受全国优秀校刊评比特等奖的证书时,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些收获都是当年师范求学时,老师在我们身上悄悄播撒的种子。

还记得,临近毕业时,我们宿舍商议了几个晚上,联名写信给江苏省教育厅,要求去边疆支援那里的教育工作。后来省里的回信直接寄给了学校校长室,表扬了我们的想法,同时安抚我们要扎根基层教育事业。边疆没有去成,学习生活依然充实。我们在学校围墙边那排低矮的琴房里一遍又一遍地练琴,在学校旁的体育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操,在食堂简陋的舞台上如火如荼地参加“一二九”大合唱比赛,在体育器材室外的黑板上围看通报批评的告示,挤在学校的花坛里急急匆匆地拍个合影……这一幕幕场景是那样的普通自然,但确实就是我们的校园生活,朴实无华却弥足珍贵。

在这简单却快乐的三年师范生活中,我们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沉着,我们迈着坚实的步伐,渐渐有了“老师”的样子。

 

 

 

 

作者简介:祝祖岗,海门师范普师87级校友,特级教师,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全国榜样教师提名奖,江苏省小教专委会理事、优秀科技教育校长,南通市学科培训专家组成员、陶研会理事,南通大学学科基地导师,曾获得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上一篇: 舒展灵性 健全人格 ——刘卫锋

下一篇: 缘——李琴

学校官网 智慧校友管理后台 教育部 江苏省教育厅 南通市教育局 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

地址:南通经济开发区育贤路2号

电话:0513-55092031

邮编:226010

版权所有 © 版权所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苏ICP备1704315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213号 | 技术支持:智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