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师往事,那青翠的记忆——蒋保华
稚趣盎然而又欢乐无忧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我以优异的成绩开启了新的人生史篇——成为南通师范的学子。
第一次跻身都市,编织梦遐;第一次负箧求学,遥望远山;第一次委身宿舍,品味孤独;第一次鸡立鹤群,感受平凡……
精致典雅的校园
在学长的带领下,我穿过悠长的廊道,轻步迈进五普(1)班的教室,顿觉豁然开朗:遒劲俊逸的书法、挥洒淋漓的国画、别致优雅的壁挂、美轮美奂的板报……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涌动着通师学子的灵性与浪漫。
简单的新生注册后,我便独自徜徉于精美的校园。教学楼畔是方池塘,我信步于九曲石桥,醉心于荷香亭影。拾级而上,青草匝地,繁花似锦,旁边便是阶梯教室与图书馆了。端坐于这片思与诗的精神圣园,心如止水,澄澈致远。
辗转于教学楼前,曲径通幽至与之缀连的教师办公楼。偌大的厅堂,一厢是百师壁,呈现千百年来师形师心师意师韵;一厢是通告栏,展示一周内活动演出通知布告。再前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橱窗天地。诗歌散文、摄影绘画、琴舞流韵、竞技风采,令几多师生家长,驻足流连,颔首点赞。
缘道而行,视界敞亮起来。400米跑道的环形操场,绿草如茵,高手如云。这边足球赛得紧张热烈,那边篮球比得惊心动魄;这边凌门抽脚一射,那边禁外脱手远投。场外翘首东望之人群,凝神静气;场内尖叫鼓掌之声响,此起彼伏。
行至廊道尽头,天籁飞逝而降,荡气回肠。校园东南之隅华贵的音乐楼,恰与西北之角寂静的图书馆,彼此遥相呼应,共同守望着通师学子的心灵成长。
右折斗行,便是食堂与宿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六人相拥斗室,彼此取暖,共修学业。硬件简朴洁净,美化也精巧大方。水仙卵石、剪纸油画、球星影帝、海报艺照……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游览完毕,我欣然一笑。这景这境,不也正是自己所渴盼拥有的读书天堂吗?在美好的青春季节,在充满劳绩的大地上,有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智慧圣殿,不断让自己的灵魂走向开阔与深刻,不也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吗?
智趣盎然的课堂
早就听闻通师有“四怪”:温文方正的古文老师王亦群,博学儒雅的哲学老师李庆明,风流倜傥的美学老师陈建新,治学严谨的历史老师曹炳生。
王亦群,雅号“东北活字典”。据闻,他对古代文学作品熟稔于心,融会贯通。你任意抽选冷词怪句,他都能脱口而出全部篇章,对其解读考证亦是出神入化。我才疏学浅,每有所问,答案一概翔实精彩,从未难倒先生。后来常看到学长围聚问询、探幽寻微,都是满载而归,一脸满足。王老师上课之前,总是板书几首诗词,或横幅,或竖款;或正楷,或行草。诗词的神采韵味,皆被坚实圆通的线条诠释殆尽。尔后,口占七绝,抑扬顿挫之间,斐然文采喷薄而出;慷慨激昂之处,家愁国恨一泻千里。至今,仍能清晰记得教材扉页,临摹先生抄录之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王老师虽年逾六十,却面色红润,笑容可掬,精神矍铄。听其讲授,如沐春风,大有孔子《侍坐》之遗风。左手捧书(他从不看书,却又从不离书,似乎唯有如此,形象才得饱满完美),右手捏笔,口若悬河,汪洋恣肆。每吟诵咏叹一句,则解释注疏数言。虽是古文,却被赋予现代质感,丝毫不觉时空隔膜。经由先生阅读、阐述、涵泳、拓展,古人之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可亲可爱。及至铃声响作,先生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我们神游其中,超然物外。少顷,猛然初醒,恍若隔世。先生并不急于离开,任由学子絮叨喧哗。此时,再见先生,仍是一脸安详神定,便觉其是天外来仙,遗世独立。若有学子前往攀谈款洽,便得告诫:趁早自学考试,趁早考研读博。大有张爱玲之“出名要早啊”的意味。
李庆明,戏称“李行知”“李疯子”。李老师英俊潇洒,令无数青春靓女为之倾倒迷恋,回眸频频,也令无数俊男自叹弗如,心生嫉妒;李老师才气万丈,令无数高傲才女文思泉涌,情意缠绵,也令无数才子顶礼膜拜,一路追随。毕业文艺汇报演出彩排之时,身为总策划师的李老师,从影院后门姗姗来迟,款款而前。新潮平顶发式,浅色休闲西装,近乎“诡秘”的微笑……一改平时刻意端庄严肃打扮。蓦然之间,合唱遽然而止,赞叹不绝——“哇塞!帅呆了!”指挥手悬半空,回眸凝视良久。
腹有诗书气自华,李老师学术射猎广泛(大学主修美学,后又自修哲学,钟情教育研究),艺术造诣高超(芭蕾舞蹈、钢琴演奏、美声独唱、书法国画无不精通),文学修养深厚(所撰《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论著,也是诗篇),与外在儒雅气质相得益彰。他教授儿童教育哲学,改写并引领我的人生走向。
李老师在阶梯教室上大课(两个文科班共同聆听)。作为本科目的课代表,我提早坐在首排,翔实记录笔记。上课伊始,便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哲学是什么?”未问之前,我们似乎看到它存在的影象,也似乎明确其内在的涵义。遽然诘问,我们分明感到虚无空荡,一片茫然。在疑义相与析的顿悟后,我们的灵府开始了敞亮之思:是对人类智慧的爱,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是对自我存在的追问,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的认识……李老师笑容可掬地肯定着我们的种种观点,在不断追问中逼迫我们打开思维的视野,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最后,他提醒我们,人类诸多对本原的认识,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永远在思考和追索的路上。须臾之间,全场凝然一气,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尽管我们满脸狐疑,这种思维范式与探究路径却留存心间,滋养着我的教育研究兴趣。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了哲合忍耶般的追求,总是在独自一人时,凝眸面对着混沌的视野,走向内心的澄澈。从渴望无限的帕斯卡尔、寻找梦中的蓝花的诺瓦利斯、仿佛孤独的枞树的克尔凯郭尔到没有意志的意志哲学家叔本华、生命的梦与醉的尼采、思想家与诗人的瓦雷里、幽暗与通明之间的萨特……追随着他们的原始追忆,聆听着他们的“不可言说”,期待着无蔽的瞬息,生命在提问和觉醒中“颠狂”。
李老师倡导欲仁爱智、健全人格。在其课堂,有辩论、有对话;有传授、有讲座(桑新民、杨启亮等专家学者,走进我们课堂);有教育、有哲学;有科学,有艺术。更令人心生感念与怀想的是,他常常带来一摞书籍,任由我们借阅品读(由此,我们相识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阿莫纳什维利、杜威、罗梭等);常常带来一叠影碟,连续播放欣赏(由此,我们知晓《死亡诗社》《天堂电影院》《铁钩船长》《教父》等)。期末考试形式也是别具一格,颇得“民心”——以一篇论文定等第,祛除了太多无用陈述性知识的死记硬背,聚精会神于智慧潜能的开发与学术修养的修炼。
曾多次去过李老师的家园。书房里,东厢临壁满排书橱,藏书颇丰,门类繁杂,令人艳羡垂涎,感慨万千。东南方角,卧立硕大书台,文稿书报重叠有致。遥想无数日夜“李疯子”在此展卷拈管,行云流水。卧室东墙依然是满排橱柜,其内置放无以计数的影像碟片,更是令人屏气而观,交口称誉。书生侠气,指点江山,洞悉教育,岂是数日之功能致乎?
曹炳生,“四怪”中最能忍耐寂寞,内敛孤傲之人。每次上课他必携带大量讲稿。报纸大小的旧黄稿纸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生动诠释着胡适先生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治学精神。铃声一响,他便曲肘俯首,支于讲台之上开始讲读,免去了师生问好的诸多仪式,直切恢弘的历史画面。他的课堂一如平静的海面,波澜不惊,宠辱偕忘。在其海面之下,风起云涌,波翻涛滚。
曹老师治史从不随俗逐流,亦不拘囿于正史。他广泛涉猎野史轶闻,历史小说,记忆温故,海外名作。因此,历史人物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当下世界,其音容笑貌恍若眼前,清晰可辨,亲切可闻。跟随曹老师,我们走进《万历十五年》,与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对话;走进《统一与分裂》,感受分合的宿命轮回与扬弃途径;走进《晚清七十年》,领略那段青黄不接、动荡飘摇的暗淡岁月……
陈建新,“四怪”之中生活得最春风得意、圆润通透之师。我选修他的数学美学。听其上课,如赏京剧,字正腔圆,荡气回肠;手舞足蹈,激情四溢。或是飞入云霄,俯瞰大地万千气象;或是沉匿海底,聆听大海汹涌波涛。乏味单调之数字,在他的文化美学的诠释与铺陈中,波澜壮阔,韵味隽永。单是一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得中”就足以让我们神魂颠倒了。人生苦短,生命无疆,美轮美奂,得无酒神狄奥尼索斯之韵乎?美在何处?美在阿堵。昂首凝视座座直指蓝天白云的欧式建筑,凝神聆听与命运荒诞部分勇猛搏斗的贝多芬之魂……
通师生活所遇老师众多,可忆可评,可亲可敬,可圈可点者亦多。博学亲和的导师张静秋,睿智通达的历史老师都樾,贤惠娇美的英语老师尹晓云,质朴善良的数学老师沈红霞,自负睿智的化学老师陆军,勤奋刻苦的生物老师吴剑峰,书生意气的现代文学老师冒键,狂放不羁的写作老师邢晔,端庄美丽的外国文学老师黄仲英,刚正务实的逻辑老师陈艺鸣……每一个老师的背后,总写满悠长浪漫的故事;每一个老师的言行,都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
融会贯通地阅读
一直以来,信奉学者赵鑫珊的治学心得:力争做个磨盘,上盘是文科,底盘是理科,中心轴是哲学,推磨的动力是对世界的好奇、同情和悲愤。自小喜爱拥抱自然家园,探究未知世界,常常翻阅《十万个为什么》以及科普书刊,醉心于自然数理的节奏原则。初中文理科目难分伯仲,自觉日后为师文科方面更需“加钙”,卒选之。幸哉通师文科,仍需修学数理化生逻,未曾造成智识偏颇。
通师老师各具风采,自成一家,然亦有其共性:绝对自信。从不苛求阅读,也不设定禁区,学生却能在点化或渲染之后,读得天马行空,如饥似渴;读得纵横交错,融会贯通。
余生痴愚,天性顽劣,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可谓中规中矩,未出教科书半步之外。即使偶或得到《牛虻》《普通一兵》之类,还是儿童缩减读本。当然,这还得藏匿偷读,师长是极力反对如此“不务正业”的。因此,造成了儿童时代阅读的偏废与心灵成长的贫瘠。
真正的心灵阅读,自是从问学师范开始。
那天傍晚,细雨霏霏,濠河之畔的泰华书店内,人头攒动,川流不息。我排在悠长的队伍后面,翘首等待着心仪许久的《文化苦旅》。购买书籍在等待之中衍变成心灵的仪式,一种对文化的拜谒,对名家的渴慕,对文学的虔诚,对阅读的敬重,对自我的发现。
一本薄书,一腔热忱;一席盛宴,一场洗礼。从未涵泳过文学经典的我,读得酣畅淋漓,乐不思蜀。跟随余秋雨徜徉于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间,行进在炎黄子孙狂放高傲的气节人格事件里。山水风物、文化灵魂、历史命运、文人本色……在历史的深邃荒凉、风景的清新婉约之中,领略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感受世态人情的冷暖辛酸。
还是一个傍晚,灿烂的斜阳在书页间跃动,清幽的荷香在灵魂深处弥漫。此时正在阶梯教室,阅读坚守“清洁的精神”的张承志的《黑骏马》。辽阔壮美的大草原,苍劲凄凉的草原民歌,古朴善良的美丽姑娘,哀怨婉丽的爱情故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伤悲情纷至沓来,让我好生压抑窒息,自我视野的生命竟是如此轻盈苍白。残缺懵懂的青春夙愿何其令人激动不已,何其美好得永生难忘,可终究飘逝而去。我唏嘘喟叹,懵懂沉思。
阅读是浪漫的心灵远游,是美丽的心智场景,也是痛苦的内心挣扎,是残酷的人性拷问。记忆中这两次深刻的阅读事件,逼迫我从幼稚无忧的阅读童年,跌跌撞撞地闯进玄妙幽远的成人世界,直抵内心的柔软与精神的博雅。
心灵的窗扉一旦打开,习习东风便相拥而至。人性在阅读中觉醒,情愫在感受中细腻,人格在反思中完善。现在想来,王亦群和王建维两位尊师不经意地推荐,却成了我阅读心路上的指明灯。从契合当下的成长心境与人生阅历的现代文学经典开始,走上迢迢悠远的纸上天堂。一路走来,沁人心脾的《金蔷薇》,赏心悦目的《镜与灯》,成了我《时间的玫瑰》,成了我《声音的诗学》,我常《在黑暗中相逢》,也常《因幸福而哭泣》。
在文学阅读中,我《跟随勇敢者的》心,体验《少年维特之烦恼》,体验《约翰·克里斯朵夫》之精神苦闷;我《守望灵魂》,在《瓦尔登湖》畔享受成熟的恬静,在《复活》边缘感悟人类相爱的真谛;我《收藏精神》,在《铁屋的呐喊》声中聆听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在《落地的麦子不死》中凝视那一挥手的苍凉……
在哲学阅读中,我进行《思想操练》。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令我几乎眩晕得醉生梦死,一个世纪之末的漂泊者,一个摧毁上帝构筑的权力意志者,投射出一束曙光于我的内心,敦促我去发现真实“自我”,去独立地探寻生活的意义。
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是与杜拉斯的《情人》、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以及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碟《红》《白》《蓝》同时互文阅读的。在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间,在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小路上,在一片秋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里,感受身体的沉重与虚幻,灵魂的脆弱与真实,追问转眼即逝的爱情存在的理由。耳畔一次次响起但丁的诗句:“既然我只能用迈向天堂之歌来呼唤你,就让我们在天堂相遇。”有了圣灵,才会在心里叹息。
一次次中午,斜坐于琴房斗室,在理查德·克来德曼舒缓悠扬的钢琴乐曲中,我仰望哲学美学的天空,瞻仰存在的星辰,恪守心中的道律。康德、叔本华、黑格尔、胡塞尔、伽达默尔、舍斯托夫、利奥塔、齐格蒙特·鲍曼、罗兰·巴特、李泽厚、宗白华、张志扬、叶秀山……标识自我思想地图的坐标点很是艰难,我在,我思。
一次次晚自修,端坐于敞亮静寂的阅览室,游弋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抑扬顿挫间。轻轻推开时空之门,追随前人的深浅脚印,聆听他们的低声絮语,观赏智慧的群星闪耀。从周振甫的《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到钱钟书的《谈艺录》《管锥篇》;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到王力的《诗词格律》;从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到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
一次次深夜,蹲坐在路灯下,或是盥洗室水池旁,埋首于《世界简明发展史》的风起云涌的历史际幻中,浸沉在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的波澜壮阔的思想革变中。于我一介书生,只能坐而论道,吟鞭西指,醉里挑灯,或作《书斋的革命》。阅读顾准、殷海光、遇罗克、储安平、王芸生;阅读史景迁、唐德刚、黄仁宇、葛剑雄;阅读《今天》《记忆》……其景其境,恰如里尔克之《阅读》:“我埋头阅读。读了很久,自从斜雨抽打窗户的时候。我没有听见雨声,阅读时全神贯注。我看着每一行字,如同沉思的皱纹,时间或是停止前进,或是倒流。”
一次次凌晨,踯躅于食堂最先亮起的荧光灯下,忘乎所以地“最高声、最快速、最清晰(李阳风)”地疯狂背诵着英语。我特别感恩美丽聪颖的英语老师黄卫菊,她对我的青眼相待,鼎力襄助与提携,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其课一如其人,口语表达行云流水,宛若山间小溪千折万转,汩汩而来;天文地理随口而至,恰似屋后小园繁华似锦,争奇斗妍;教育艺术点染心间,有如春风小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自从与她生命相遇之后,我们英语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口语表达亦是一日千里。在她的挈领引导之下,我们《走遍美国》,生活于一家祖孙四代的美国中产家庭,体验平淡天然、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也在她的鞭策指导下,我自修完英版《赴美英语指南》,全面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等概况。现在想来,在她的英语课堂里,我们始终洋溢着自由开放的气息,闪烁着智慧创新的光芒,并永葆一个信念:英语学习只是“A Piece of Cake ”!
阅读是生命的呼吸,是为了获取生活的乐趣、责任与力量。当我的灵魂在通师得以“复活”之后,就再也没有停止过阅读。每日阅读着自身及周遭的世界,俾以了解自身真实的存在,顿悟生命丰盈的意义,让空洞贫乏的心灵运动获得充分的更新。在通师五年里,奠定了我未来一生的精神底子,尤其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我追求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终身信条。
虔诚灵性地写作
阅读与写作,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左右道途。遗憾的是,在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竟是断裂不堪,“老死不相往来”。清楚记得小学曾经抄袭一文,歌颂班级劳动委员亲手掏洗便池的“伟大人格”,获得老师的褒扬,也骗取了高分。此文一路复制,直至中考仍不厌其烦,不出左右。至今想来,汗颜之至,可笑至极!
在通师所写的第一篇作文内容,早已不复记清,但其事件却永远镌刻在我青春的记忆里。当我拿到批阅后的作文本,惴惴不安地打开时,空气顿时凝固了!才华横溢的邢晔老师,在我的文章下面画上条条横线,并附上问号,竟达三十六个之多!
三十六个问号,三百六十五天拷问!如何“天堑变通途”?如何使真诚地写作也成为自己快乐的精神旅行,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存在?所谓写作,就是为生存找一个乃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由此,我开始了用文字温暖心灵,以写作会晤心灵的迢迢征程。在得知室友虎子家境贫寒,家徒四壁,父丧兄傻之后,我与之彻夜长谈,掩面而泣。黯然消魂之后,创作“呕心沥血”之作——《黑色小屋》,小说虽以虎子为原型,却染上了我贫苦交加的童年生活之影。用心凝铸之文,被文学老师判定为抄袭之作,愤然,乐之!
文字有了体温,便闪烁着生命的光泽;有了真情,便彰显着人性的美丽。1997香港回归前夕,创作处女诗作《新婚之夜》,悲歌慷慨英帝清朝,激情颂歌新生社会;散步小憩,邂逅伉俪老人恩爱如初,挽手而行,感慨外祖母离世之后,外祖父衰老剧速,创作小说《秤砣》……
自始,我同时抓住了阅读与写作两个世界,成为生命的自由摆渡者。在那本属于天真与浪漫的青春季节,我没有流连小桥流水般的缠绵悱恻,没有留恋吟啸徐行的狂放不羁,而是坐拥书城,走向内心的澄澈与言说的快慰!
异彩纷呈的活动
通师学子有着鲜明的精神气象:狂傲。有幸成为通师学子,也颇蘸染狂态与傲气,盖因心灵得以自由舒展,潜能得以尽情开发,性情得以任意张扬!既能坐拥书城,苦学勤修,宁静致远;又能诗词书画,吹拉弹唱,学以致用。
课外活动异彩纷呈,新样迭出。每晚自修,设若你有闲情雅致,不妨神游校园:或是个人演唱专场,或是乐队倾情奉献;或是诗歌朗诵比赛,或是英语沙龙交流;或是凝神素描油画,或是对月吟诗作赋……
在通师,我们拒绝循规蹈矩,总是渴望在身体的律动中自由地飞翔,渴望在心灵的汪洋恣肆中拥抱更为深远的人生境界!
余生来自乡野村里,自幼缺乏艺术的熏陶与审美的养育。面临狂飙而来的生命之风,我在惴惴不安之余,间或也附庸风雅几回。曾与钱友华、邱卫强等表演法制小品《送礼》,与施捷等表演课本剧《小二黑结婚》。改写剧本、揣摩台词、设计动作、选择服饰、营造氛围……颇是艰难困苦,尤以一群力求尽善尽美者聚集商榷,更是几欲字字珠玑,一笑一颦恰到好处。表演自是大获成功,然而“他听得耳热,我唱得心痛”。
百年老树压枝低,通师是全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时任校长朱嘉耀率先施行五年一贯制试验,提出“人格化师范教育”的美好蓝图。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醇实敦厚的教育艺术,共同创造了我们亮丽而润泽的青春。无怪乎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欣赏了我们的文艺演出后感慨:后生可喜!
余生可喜,在极具“可读写”性的青春年少时期,喜逢通师,喜逢通师的老师同学们!
作者简介:蒋保华,南通师范1994级五普校友。现任《江苏教育》副主编、江苏省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上一篇: 缘——李琴
下一篇: 是记录也是回忆——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