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汇
校友汇简介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通知公告 校友活动 校企合作
校友组织
校友总会 地方校友会 院系校友会 行业校友会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母校记忆 校园掠影 校友企业
校友服务
申领校友卡 返校预约 档案查询 证书补办 找校友 校友互联 终身学习
下载中心
校友捐赠
  • 网站首页
  • 校友汇
    1. 校友汇简介
    2.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1. 最新动态
    2. 通知公告
    3. 校友活动
    4. 校企合作
  • 校友组织
    1. 校友总会
    2. 地方校友会
    3. 院系校友会
    4. 行业校友会
  • 校友之窗
    1. 校友风采
    2. 母校记忆
    3. 校园掠影
    4. 校友企业
  • 校友服务
    1. 申领校友卡
    2. 返校预约
    3. 档案查询
    4. 证书补办
    5. 找校友
    6. 校友互联
    7. 终身学习
  • 下载中心
  • 校友捐赠
母校记忆
首页 校友之窗 母校记忆

此心安处是吾乡——吴建英

发布时间 : 2024-11-19 浏览次数 : 18

1990年至1993年,我在南通师范学校读书。

时值韶华,青春芳华,期间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印象深刻,历久弥新,温暖、影响着我。东坡词曰,“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说,通师是我永远的故乡,有太多美好的记忆在那里定格,令我难忘,令我恋念。

高远的境界  师范的精神

九十年代初的通师校园,美丽雅致,深深吸引着从农村小镇走出的我。

我尤喜教学楼后一湾池塘,曲径小桥,绿意盎然,亭台依池而建,假山石凳凭栏而落。春来水波荡漾,盛夏荷花摇曳,金秋丹桂飘香,隆冬白雪皑皑,我们见证了池塘的四季轮回。大伙儿经常三五成群,或坐在池边看风景,或在亭里桥上嬉戏、读书、弹琴、写生,树旁书声琅琅,花下裙袂飘飘……一派恬静与安然,池塘成了我们心中的百草园。通师的美景熏陶着我们,看着花开花落、草长草衰,三年悄然而过。

走在校园,一不留神,就会撞见历史、撞见文化,张謇像、思源亭……特别是A楼底楼廊厅“百师壁”,匠心独运,黑色大理石壁上镌刻着篆、隶、楷、草各体“师”字。上有序言,“师者文明之所依,人才之所出者也。集古今百家师字,镌之于石者,以示我校师生仰师尊、闳师德、立师志、成师业之愿也。”每每默念,即将为师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道就这样扎根于心。

我最爱去的是校园最北边的图书馆。之所以爱去,主要受语文老师朱谦祥先生的影响。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讲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告诉我们,古今中外,凡有所大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经千锤百炼,方能抵达人生的高远境界。我还清晰记得,他讲时那炯炯的目光。朱老师的语文课,更多地就是鼓励我们多读书,培养自己作为教师的高贵气质。不知不觉中,图书馆就成了我们心中的圣地。

通师的图书馆,文史哲自然科学,应有尽有。三年里,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游弋于书海中。文学阅读,是首选。钱穆说,“文学即人生,人生即文学”。读文学,就是读人生。《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等书对我人生观的形成都有影响。此外,在老师引领下,还囫囵吞枣读了一些《人间词话》《诗论》之类的书。现在想来,这些书,为我日后“中国风·母语美”语文教育研究播下了种子。那时,通师一批读书爱好者在老师影响下,兴起读美学、哲学的热潮,我也跟随着略有涉及。老实说,有的书我读不懂,有的书只能浅尝一二,但作者天才式的思维,却让我发现一道灵魂的光亮,可惜我并没有循此走进去。三年的师范阅读,使我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

三年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通师的“大师们”。老师带我们到校史馆,给我们讲曾在通师任教的王国维、朱东润、陈师曾、徐昂……那一个个响当当、灿烂夺目的名字,让我产生无比的崇敬。

那时的通师,名师荟萃,可用灿若群星来形容。朱嘉耀校长,鲜少能见,但私下里大家一致公认,他是我们见过的最有儒雅气质、最具民国风范的先生。有时在校园偶遇,我们鞠躬问好,他满目慈爱、点头微笑。我们忍不住会停下脚步,看他擦肩而过的背影。当时,通师“国宝级老师”王亦群、刘秉镕两位老先生还在学校。非常有幸,我听过两次王亦群先生讲古代文学,掌故逸闻,信手拈来,知人论世,如数家珍,以文带史,点石成金,把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讲得如话家常而又精辟深刻,激发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贾真老师,给我们上心理学,旁征博引,鞭辟入里,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她的眼睛虽小却能做到顾盼神飞,是我心中的智慧女神。陈艺鸣老师,高瘦白净,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听说他知识渊博,讲课激情飞扬,可惜,他不曾教过我。但有幸在基本功考核时,他做过我的考官,针对他的提问,我谈了想法,不想他很认真地和我探讨,并对我点头赞赏,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在通师,我们最怕的是邵胜年主任,他对我们关爱有加但又非常严格,只要有错,必定指正。他说,师范生更应严以律己,才能成为人师。

通师的“才子才女”教师很多,李庆明、曹炳生、李刚、王建维、张静秋、夏莲、赵晓梅、陈建新、陈洪、梅云霞……他们德、才、情无不兼备,“民间”流传着他们的风雅轶事,令我们心向往之。老师们注重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他们或博学多识,或睿智幽默,或潇洒自如,或认真严谨,或亲切温暖……各有所长,各具魅力。他们的人格气质陶冶着我们的人格气质,高远的境界、师范的精神、学术的追求和风细雨般感化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在后来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注重树立自己的人格力量。毕业之后,这些老师大多没再谋面,但时光阡陌上,他们一直未曾走远。

活泼的生命  有趣的灵魂

进入通师,感受最深的,没了应试压力,少了众多约束,空气中都弥漫着活泼泼、欣欣然的气息。学校有各种社团,田径队、器乐队、舞蹈队、绘画组、书法组……老师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大家广泛参与,各自被兴趣牵引着,找寻着自己愿意驻足的喜好。傍晚时分走在校园,随处都可听到二胡、琵琶、风琴等合奏的“交响乐”和毫无顾忌的“啊啊”练唱声,教室里大家全神贯注练习“三字一话”,画室里有人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那光景宛如在艺术学校。

我自小酷爱书画,然而书画的启蒙无非是儿时跟着小人书描摹仕女图。真正接触书画,还是上了通师以后的事儿。我进通师的第一年,班主任是刚从大学毕业的美术老师——陈彤先生,高大魁梧,爱穿米色的长风衣、笨重的马丁靴,走路不紧不慢,话语不多,偶尔一笑,温暖平和。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学习速写、素描、水粉画等。他指导很认真,经常一笔一画示范,毫不含糊。我们画的轮廓不准时,他就用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原理帮助纠正错误。当时,我对绘画极其痴迷,有空便练,乐此不疲。之后,又幸得朱敏老师、刘燕妮老师的点拨、鼓励,沉醉其中,还画了大量的服装设计效果图、漫画。毕业前夕,在通师橱窗里办了个人画展。练书法,也是我所喜爱的。我很享受习书的过程,在一笔一划中,在书写的节奏中,在黑墨与白纸之间,内心顿感安静与丰盈。因为擅长书画,我成了学生会宣传部的一员,出黑板报,蜡纸刻写“每周一歌”印发给全校学生,做广播“七彩通师”栏目的编辑……不亦乐乎!

此外,我还对生物充满兴趣。教生物的吴剑锋老师是海门人,和我同说通东方言。他让我担任生物课代表,偶尔会让我帮他誊写论文,誊写中我居然也悟出点写论文的门道。我参加吴老师的生物兴趣组,春暖花开或秋意盎然时,他常带我们去树木葱茏、彩蝶纷飞的文峰公园,赏蝴蝶、捉昆虫,认识各种植物,还做叶脉书签、培育豆芽之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趣。这种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使我们真切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不仅如此,我还加入舞蹈组,学跳孔雀舞、新疆舞等,至今还记得跳民间舞要三道弯才美,并为自己在形体课韵律操考核中获得A+等第而暗自骄傲;加入朗诵组,在许迅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诵读的语调、气息、情感、停顿等,让声音富有感染力;加入乐器组,学拉二胡,在吱呀吱呀声中自我陶醉……

通师的活动也异常多,种种活动总让人怦然心动。我们在夜晚的篝火晚会上跳集体舞、尽情欢唱;在激烈的运动会上为自己的队员拍疼了手掌,喊破了嗓子;在骑车踏青、夜爬军山时获得体能的锻炼和诗意的山林之乐;在见习、实习中实地感悟教育的真谛,练习做一个好教师……

通师为我们搭建各种平台,不断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培育我们“活泼的生命,有趣的灵魂”。那时,每个通师生似乎都“身怀绝技”。工作之后,我真切感受到,那些技艺,竟成为我最靓的一面,也成为孩子们喜欢我的理由。一个老师,如果有十八般武艺,给学生N种崇拜的理由,教师的魅力也就真正实现了。

岁月悠悠去,往事历历留。通师三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回忆恰似一杯醇酒,耐人回味无穷,正如有首歌中所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因为通师,已成为我永远的故乡。

 

 

 

 

作者简介:吴建英,南通师范1990级普师校友。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任海门东洲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曾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曾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上一篇: 最美的初见——商小咏

下一篇: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贺母校通高师一百二十年华诞 钱建国

学校官网 智慧校友管理后台 教育部 江苏省教育厅 南通市教育局 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

地址:南通经济开发区育贤路2号

电话:0513-55092031

邮编:226010

版权所有 © 版权所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苏ICP备1704315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213号 | 技术支持:智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