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而难忘的海师求学岁月——郭 谦
岁月磨砺人,苦难磨砺人,悲喜磨砺人。生在20世纪50年代,长在60-70年代,我们遇上了十年政治运动、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等风潮。大学中断了高考、招生,让一届届学子失去了高考、上大学的机遇。那个时代的青年心底里最渴望的美梦就是能去大学深造。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2届高中毕业生参加考试,史无前例,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达到220分录取分数线的人当然是凤毛麟角的尖子生。
在田间,我接到了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简称海师)入校录取通知书,又悲又喜。喜的是:我十七岁带着伤残下乡插队,挑粪担、踩水车、当河工……悲苦的日子要结束了;悲的是:我梦寐以求上大学的梦破灭了,海师并不是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尤其我刚进校一周,政治老师季建林告诉我,高考中我一条政治答卷题目:**专政理论考题,采用了我在五七干校刚学的上海广播电台讲座8条,非人民日报的3条,而被视为思想观念问题,扣了25分。我高考成绩为279分,如果不被扣这25分,应该为304分,达到了我报考南京大学的分数线。我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因录取的弊端也与第二志愿南京师范学院无缘……入海师,是典型的“高分低录取”。
懊恼、伤心了几天,渐渐获知我们中文班曹子超、理科班马士高等人高考成绩都在三百分以上,很多人也在280分以上。与同学们接触不久,我觉得曹斌、顾诺之、顾军、高和清、张新民等同学思想成熟、沉稳,周建华、张彦武组织能力强,杨毅、汤宝遂、陈志遥、沈益新、崔锦堂、季伦钧、周华这几位在部队磨练过的同学纪律严明,行事麻利。不少人有口才,作文水平高,张艳等人有艺术才华……我们班上的人藏龙卧虎,富有才华,是社会上未来的精英。我想我不必后悔,还是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吧!
我们上学,不在海门师范学校本部,是委托新近恢复的南通县师范学校培养的。因为百事荒废、百业待兴,当时各地中小学缺少教师,我们只上学了一年半,就进行半年的实习了(实际上是到下面学校顶岗工作),也可以称为速成班。
难忘的艰苦的学习环境。那时的学校设施、硬件无法与现在的中学比。学校离县城——金沙镇有五里多路程,若进城,需要向东拐弯途经水泥厂、城南老公安局,再到人民路东街。1979年,学校北侧小河上搭建了一座木桥,后改为水泥桥,称为师范桥(现在为金沙的地标)。有了桥,我们北插县委第二招待所,再进县城,就近得多了。
学校有三排朝南的红瓦房,一排办公室,两排教职工宿舍,朝东的瓦房是学校简易食堂。办公室前有一排两层青砖的老教学楼(50年代建),上下8个教室,东侧有一排两层的学生宿舍楼,每个房间住12个学生,上下铺。宿舍楼东边,有一个60米长宽的小操场,校东、校西都有一条小河环绕,整个学校估约占地十亩田左右。
每天的饮食是早晚稀饭、馒头、酱菜,中午四菜一汤。那时是国家供给制,能解决温饱,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已经感觉很幸福了。在我们眼中,觉得学校的教学条件还不错,因为周边的中小学校没有教学楼,学生学习的桌椅比我们的更低档、破旧。我们这些学员不讲究学习条件,大家一门心思想学习,每天大脑都沉浸在借来的图书中。
难忘的老师。教现代文选的宋建人老师是南通县语文教学名师,讲课精炼、清晰,深得同学们喜爱。教写作的王言梅老师搞文学写作,我曾在他宿舍里看到过他在报刊发表的文章。宋建人老师一年后退休,接替他的王云波老师是科班大学中文系高材生,生性随意和蔼,教学生动活泼。我的一篇作文《星空赋》得到了他的赏识、点评。正是他那次鼓励,让我对文学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教古汉语的陈少松老师行事拘谨认真,一丝不苟。他爱人唐明生老师教古代文选,平易近人,讲解细致入微。“老夫子”凌宗伟同学与我是密友,对《古汉语》特别喜爱,学科成绩好,深得陈老师喜欢,他曾带我去拜访过陈老师夫妇,当面聆听指导。一年后,他们调到苏州大学任教,之后又到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是省里的学科权威。
《现代文选》《古代文选》等专业性学习增加了我传统文化的修养,虽然,那时学的东西只有现在高中生文化程度,但对缺失传统文化教育的我们来说,那是一次历史性的补课,让我受益了一生。我近二十年在文学上取得的不菲成果,可以说源于那时的学习。
教现代汉语的瞿汉忠老师教学朴实严谨,也出版过不少这方面的著作。教语音、地理的邵冠世老师,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嗓音清朗,是一个男中音歌手。想到他,耳边仿佛就会响起他在学校礼堂演唱的歌声,他后来成为南通县师范学校的校长。教政治的季建林老师政治水平高,讲课别开生面,使我有一种亲近感,后来他去南通市党校任教授。教历史、书法的莫言君老师隶书写得特别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学校曾举办学生书法展,凌宗伟写楷书,我写隶书,我们第一次参加书法作品展览。很多年后,我时常隔三岔五的写隶书、练字。2007年,我在京正式从事书画学习、创作,还是从隶书起步的。海师的学习在我身上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记。
说起当时所学的教材,现在的学生可能不相信我们只有两本正式教材,一本是1978年8月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中文系编写的《现代作家和作品》上、中册,非正式出版物;另一本是1978年5月十三所院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协作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册,其余的学科都是教师临时自编的讲义油印稿。幸亏累次搬家,我没有舍得把那两本书扔掉,现在它们是我保存念想的珍贵藏品。
难忘的同学。我们班级51人,十三届学生。最早的“老三届”(66-68届高中毕业生),曹子超、高和清、孙汉文、韩平、顾钧、陈学昌、郁士成,我们称为大哥、大姐,他们最大年龄33岁;最晚的77届高中毕业生朱晓映,只有16岁。周建华、张彦武、王筱新、张艳、黄超英、陆洁、沈默等都是才华横溢的俊男美女,让人看了羡慕,见了喜欢。
我们同学之间关系非常和睦,大家互帮互敬。课外在操场上、宿舍里谈话的主题总是围绕着谈诗论文展开。顾诺之、张伟在入校前就是县委通讯组(写作班子)的秀才,为人谦虚,说话和气,与我平时交往也多。我曾与顾诺之多次结伴,从校西稻田小道,穿过两座独木桥,连续走四五里坑坑洼洼小路,才到七一厂(南通县光学仪器厂)门口公共汽车站台,乘车回家。那时弯弯曲曲的小路,让人觉得很远很远,现在已变成金沙开发区的柏油大道,又直又宽,和那时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同学之间,我们也有所走动,我曾去过金西小学旁的张伟、张新民家做客,也到过石港镇凌宗伟、先锋镇马群生家串门……每次回忆师范校生活时,张艳在学校汇演时漂亮的舞台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朱晓映百灵鸟般的声音会在耳边回荡……在低沉、失意时,张新民同学作为镇分管文教的领导多次专程到我所在的中学,看望我、鼓励我,给了我拼搏的勇气和力量。崔锦堂调入教育局在后也在暗中悄悄地帮衬过我,照顾过我。周建华、黄超英在我经济困难时帮我处理了一些图书,解了我燃眉之急;曹斌、顾诺之在我搞文化活动时,伸出友谊之手,为我的成功助力、推进……点点滴滴的同学恩情我铭刻在心,永不忘怀。同学情深,同学友谊珍贵。
1980年1月毕业时,50个同学参加拍摄了毕业照,凌宗伟因事没有参加。我没有拿到集体合照,俞跃进同学在微信圈上发给了我,让我感到弥足珍贵。2007年我们同学毕业二十年周年纪念活动,在金沙中学举办,只有39位同学参与,留下了合影。
虽然,我没有到过海门师范本部,但心底总有一种想回家看看的欲望。1988年-1991年我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函授,读教育学本科,同学潘健、吕静都是海师的教师,我与他们特别亲近,也曾相约去海师参观一番,因杂事干扰,几十年来未能成行。2018年我到海门搞文化展览和捐赠,《海门日报》姜新主任问我为什么到海门搞活动,我告诉他的理由有二:第一我是海师的学生,对海门有深深的情结;第二我的同学曹斌在海门当过市委书记,提起海门就亲切。
海师中文班学习不足两年,对于我六十五年的人生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却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种种记忆。沧桑巨变,物事人非,遥想四十二年前的我们,正当青年,风华正茂,意气满盈。有趣的是,曾经荒野的师范校后来变成县城(南通市通州区)的一环路中心,学校多次更名,但在老校东边小河的涟漪里我依稀可看到漂浮的记忆。
海门师范也与南通师范、如皋师范合并成南通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母校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扩大、升级。我们的同学也在几十年的社会活动中,不断成长、进步,收获了不少殊荣。曹斌、顾诺之、张彦武成为南通市政界上层领导,周建华、顾钧、黄超英、张新民、高和清、马群生、陈永祥、崔锦堂成为通州区部、局、镇领导,王筱新为区文史办主任,孙祖平为南通市宝隆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凌宗伟当过区教师进修校副校长,张伟曾是区教育局教科室领导,曹子超、季伦军、曹建平、孙国钧、倪卫兵、任慧龙、陆洁、俞跃进等人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周华是区党校高级讲师,张艳、刘惠菊、张学明、汤宝遂、汤元等人都是中学高级教师,学科骨干,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同学中突出的人才有:凌宗伟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出版了不少语文教学专著,在全国语文界名声鹊起,退休后,被邀请到四处讲学。印辉博士2013年任教中外合作办学的西交利物浦大学,2016年当选加拿大与美国语言学协会(LACUS)理事会理事,为国际语言学专家。朱晓映先为南通大学外语系教授,后为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出版了很多外语教学专著、译著,主编英语教材,硕果累累。
我们这班同学是我内心敬佩和思念的人,我为拥有这些优秀同学感到由衷的骄傲。他们过去的成功也是激励我前行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我们经历了特殊年代的风暴洗礼,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虽然大多数人已退休在家,但他们依旧关爱祖国,为国家培养新的一代。我们这一代人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也不负人民。
昔日的往事已成追忆,光阴没有浪费,我们也没有蹉跎人生。繁华盛世让日子不断甜蜜,夕阳照耀着我们,同学微信圈相伴着我们,大家相互关怀、帮助,温暖彼此的人生。我相信,未来,我们同学的生活会更美满、健康、幸福。
作者简介:郭谦,海门师范学校南通县师范文科班1979年毕业。作家、书画家、知名文化学者。
上一篇: 有一道深刻记忆叫通师——金 勤
下一篇: 120年·26年——石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