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草放飞梦想——冯桂群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幸福的学习时光是何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通师五年。为啥?因为,她将我彻底从自卑和压抑中拯救出来了。
我似乎从小就不太自信,更准确地说,是相当自卑。依稀记得5、6岁时,我时常会坐在自家土屋的东墙边,一边晒着冬日的暖阳,一边看着墙东边的小河发呆,脑袋里还时不时地冒出古怪的问题:为什么世上会有我?为什么那个漂亮的女孩不是我?为什么周围的大人总会不怀好意地说我是抱养的?——敏感的我打小就感觉矮人一等,总在不停追问自己——貌不如人,家不如人,生不如人,活的劲头在哪里?
上幼儿园时,一位开明的下放知青朱老师教我们识字、唱歌和跳舞等,她总是将最难唱的歌让我唱,还让我在演出活动中上台报幕,我成了幼儿园的小红人。幼儿园的被认可,让与生俱来的自卑稍稍减退了一点。到了小学,我虽然一直是班长,可这要命的自卑感固执地把控着我,我依旧少言寡语,主动举手发言似乎比要了我的命更难受。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常说:女孩子到了初中,成绩肯定会掉下来。记得一次语文考试,题目中要求填写“无价之宝”中“之”的含义,我凭直觉填写了“的”。事后,这位老师质疑我是不是抄了谁的,尽管当时全班就我一人写对。老师对包括我在内的女孩们的负面评价,让我内心的自卑又加重了些。也大约在那时,我的生母内疚地告诉我,当时家里是富农,成分不好,我又是生下的第四个女孩,她便狠心让我父亲把刚出生的我放在水桶上踩稻草“过河”,即当时人们不以为然的溺婴。但因为父亲胆小,幸运的我没被溺死,生下饿了3天后的我,被现在的家收养。命贱如草的我,活下来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的自卑是与生俱来的了。
至此以后,我内心的倔强也被暗暗地激发出来——女孩就注定不如男孩?凭什么?是笨吗?那就笨鸟先飞嘛!初中3年,是我笨鸟先飞的3年,也是一鸣惊人的3年,更是胆战心惊、压力山大的3年。初一时,我从如东石屏的一个乡村中学转到镇上的丰利中学。刚入新学校,我连英语老师讲到了哪里都找不到,还被老师恨铁不成钢地用手指戳了脑袋。但,就在那个学期末的一次“看音标写单词”竞赛中,我竟然获得了全校第一名,让众人大跌眼镜。之后,我成了副班长,也蝉联了初中3年考试的第一名。可是,最后的中考我只排到第三。当时的我,已经快被全年级第一的排名给压跨了。虽然每次大考前我都给自己做心理调适——山外青山楼外楼,考不好没关系,从头再来嘛!但考不到第一可能带来的残酷评价,是我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女孩一谈恋爱,成绩就会下滑!我不敢让自己的成绩下滑,因为这意味着谈恋爱了,犯了道德上的大错。因为第一名,和我同班的最要好的朋友因嫉妒而不再理我。我在失去友情、担心成绩下滑的煎熬中咬牙苦撑了3年。这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不仅心苦,身体也出了状况,尤其是眼睛红肿到针刺般疼痛,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我上通师了,获得了心灵的重生——卸下了所有的压抑!这里,没有排名,没有分数的高下,没有频繁考试的压力,没有考不好的低人一等和流言蜚语;有的是尽情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通师,人人要练习各项教学基本功,如: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素描、写生、水彩画,普通话、朗诵、说话、写作,唱歌、弹琴、体操、舞蹈,打排球、投篮、练长跑等,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可学。我最喜欢的是唱歌和跑步,我曾在通师运动会上拿过800米的第三名,还在元旦的才艺比赛中获得歌咏比赛的第二名;让我想不到的是,作为选修理科的女生,我竟有幸在通师毕业会演中,跟我们的班长廖伟根合作表演了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更有幸在毕业前夕的一次联欢会上,我当众唱的歌曲《小草》,得到了校长朱嘉耀的高度认可,他欣慰地说:5年的学习生活,让冯桂群这样内向的农村女孩彻底地脱胎换骨了!——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歌曲《小草》的旋律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那份鼓励和赞赏也一直铭刻在我的心窝,成为我取之不竭的自信和动力。
幸好,我上通师了,获得了心灵的重生——遇到了如父如母的恩师们!最让我心怀感激的,是跟朱校长一样,兢兢业业教导我们成人成才的老师们——慈母般的罗玉芬,慈父般的李刚校长、周庆康老师,似兄如父的吴剑锋老师,犹如学长并才华横溢的李庆明老师,朴素低调却获全国数学大奖的孙国春老师,满腹经纶又口若悬河的王亦群、夏莲、贾真、曹炳生老师等。尤其记得,1986年冬,我的母亲突然病逝,年仅17岁的我几乎被这一噩耗击垮。我在《纪念养母徐善珍》一文中这样写道 :当时的我,整个人仿佛掉进了一个冰窟窿,心完全被悲伤冻住了,所有的欢声笑语都与我毫无关系,我只想问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妈妈一句话——您为什么如此狠心地抛下我和妹妹不管?那段时间,我的身体日渐消瘦,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最后只能扎出一条细细的马尾辫。当时教我们文学的罗玉芬老师爱怜地说:想开些吧,你的辫子已细得如一条老鼠尾巴了!在罗老师和班主任吴剑峰老师的嘘寒问暖以及同学们积极鼓励下,我在1年后勇敢地走出人生的彻寒冰窟,并用自己全部的哀伤和真情写了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此文被罗玉芬老师的爱人打了全班最高分80分,这是我学生时代得分最高的一次,老师的评语是——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我的思母之情感动了作文老师,而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之情则化解了我的丧母之痛,治愈了我年轻而忧伤的心灵,并伴随我走向更温情的教育人生。在通师学习期间,我和同学们还多次有幸到通师二附听教育大家李吉林老师的语文课,在通师大礼堂亲耳聆听李老师给我们做学术报告,讲国家领导人接见她的幸福场景,这些都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了小学课堂的魅力和教学研究的魔力,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人生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幸好,我上通师了,获得了心灵的重生——学到了过硬的本领!在通师,我养成了写日记、写反思、摘录文献的习惯,这为我日后坚持写教学反思、提出“学行思写”的备课流程,以及出版专著《数学三动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等,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通师,我写过一篇如何在学物理中化错增智的论文,此文荣获通师理科论文评比二等奖,这让打小就把“作文”当作“榨文”的我,对写作有了一份自信和底气;同时,我还有幸参加了由李庆明老师组织的梨社,在阅读、交流和写作中探讨教育、哲学、和人生中的问题,并写过一篇有关老子的小文章展示在通师的学生写作橱窗里,这算是我写作中的第一次“发表”,特别地有成就感。我还按古文老师王亦群的建议,在通师图书馆里广泛阅读教育类杂志,同时将相关杂志的投稿地址一一记录下来,我曾尝试投稿到《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并有幸收到了编辑的回信。工作的第2年,我就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一篇教学随笔,这都与在通师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有极大的关系。在通师,我还有幸牢牢地抓住了当时被视为人才飞翔翅膀的学科——英语和电脑,课余主动自学高中英语,与同学黄锡英相约在晚自修后到团委小屋背诵英语单词,积极报名学习basic语言,并成为当时兴趣组里坚持学到毕业的唯一一名女生,还参加了相关的编程竞赛并获奖。这些,为我工作后报名参加英语大专和本科的自学考试,参加通大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学习,辅导学生多次参加省市级的“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编程比赛并荣奖省级团体二等奖和市级团体一等奖等,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基石。
更幸运的是,我在通师毕业后,又获得了第二次心灵的重生——再次与当年的恩师们相遇和相聚!1990年通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如东县马塘小学工作;2006年,我有幸调入曾经实习过两次、由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学校——通师一附。正如歌曲《小草》中唱到的那样,“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我一直扎根教学一线,坚守小草的坚韧与顽强,在“学行思写”中享受着教学与教研的乐趣,用李吉林老师的创新精神默默地激励自己做个教学骨干,仅此而已,不敢有更高的追求与梦想。毕竟,李吉林老师那样的大师是我们心中的太阳,追寻太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做个生长在太阳光下的小草,也挺有诗情画意的。想不到,幸运之神再次敲开了我的人生之门——2010年,在多轮选拔后,我成为南通崇川区首批名师培养共同体成员,而我的导师竟然是通师的孙国春教授,我当时又惊又喜,仿佛一下子又穿越回通师求学的美好时光!2010年至2015年,师傅孙国春校长无论多忙,每年至少来听我上公开课2节,同时还指导我做课题、撰写论文,同时告诫我:写文章要立足实践和创新,不能只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那5年我在核心期刊上共发表文章5篇,有一项省级课题成果获省一等奖,市级课题“小学数学三动课堂的实践研究”也成功结题。2016年的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郭毅浩局长当众宣布要组织评选“市特级教师”,以激励南通教师更好地献身教育事业,培育更多人才。当时的我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追寻教育大师李吉林背影的一线曙光。于是,我在2017年的暑期,将研究了20多年的“三动课堂”课题成果整理成专著《数学三动课堂:指向核心素养》,师父为这本书写了一篇用词精准、观点精炼、思想精深的序,让我这个局内人对自己研究的课题看得更透、把握更准、思考更深。2018年,有关三动课堂的研究课题成功申报省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年,“三动课堂”的课题成果获江苏省第五届教育科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此外,自2009年起,我还被聘为“通师五年制定向生实践指导老师”,并在通师顾新辉书记等人的安排下,先后辅导师范生史婷婷、蔡李平和夏延春荣获录像课或微课评比全国一等奖;自2014年我成为校、区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以来,我的班主任,即通师教务处的吴剑峰主任,多次安排通师数理系的学生前来参加我工作室开展的研讨活动,我也于2015年成为“通师兼职副教授”;在师父孙国春校长的关心下,我于2018年成为通师小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成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团队成员;在陆红兵局长、杨金萍副局长、孙国春校长、束必权主任、吴剑峰主任、陆胜利校长、朱丽校长、陆晖书记、徐芳校长、薛慧校长、严清团长以及李济元主任等的关怀与指导下,我在2014年到2021年这8年间,带领团队成员成功开展教学展示活动和读书沙龙活动近30次、名师校园行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等20多次,参与老师共执教市、区级公开课或作讲座约208节次。到2021年底,我领衔的工作室中先后有1人次获评省特级教师,4人次获评市学科带头人,1人次获评市骨干教师,4人次获评区学科带头人,10人次获评区骨干教师,8人次获评区教坛新秀。我也在2018年到2021年这短短4年间,先后获评国家级优课奖、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和省特级教师称号,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新飞跃,成为眺望明亮那方的最幸运的一棵“小草”。
通师,这座让小草焕发生机、萌发梦想的美丽花园和家园,她根治了我的自卑,激发我的潜力,给了我成长的方向、动力和支撑,使我在专业成长之路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将永远铭记母校的恩情与教诲,永葆小草心、青竹魂和大树梦,永远行走在成为“大先生”的追寻之路上!
作者简介:冯桂群,南通师范1985级五普校友。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任教通师一附。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国家级优课奖、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上一篇: 教育家顾敦沂——陆志平
下一篇: 海师芳华 美专印记 ——房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