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师人和海师体育班 ——葛明刚
岁月蹉跎,时光易逝,从1973年我来到刚刚复办的海门师范学校,至今,近五十个年头已过去了。在这半个世纪的人生中,我在海门师范工作了近三十年,差不多亲身经历了海门师范从复办、建设、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我对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忆起这前三十年的往事,虽然许多事情在记忆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我对有一些人和事还是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海门师范的“人”,是海门师范的领导和同事。在学校复办初期和发展过程中,各地的人才陆续而来,并且在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后,都称自己是“海师人”。这一群人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十分融洽,十分团结和协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尽全力为办好海门师范学校努力工作,并且在共同工作了多年以后,逐渐凝聚了一种精神,大家称之为“海师精神”
学校复办初期,南通地区的师范学校,有南通师范、如皋师范和海门师范。海门师范范围小、人员少、条件差,是三所师范中的小弟弟。当时海门师范地处海门县茅家镇,这个地方虽然是县政府所在地,但也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学校仅有的就是由海门县印刷厂留下来的几间破旧的厂房,教学条件十分简陋,连学校的牌子都没有地方挂。没有基础设施,没有教学条件,更没有人才,等于是白手起家复办学校。但海门师范的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海师精神”,逐步把海门师范复办了起来,而且在后来的二十多年中,学校不断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学校领导也是带领着这一群人,继续发扬着这种“海师精神”,不断开创海门师范发展的新局面,使得海门师范逐步在南通地区和江苏省师范系统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海门师范复办初期,当时是每周6天工作制,教师一般每周要上十五、六节课,晚上还要坚持熬夜备课和批改作业;班主任更忙,每天除上课外,还和学生一起出早操,做课间操,组织课外活动,全身心地为学生忙工作。那时在学校工作的单身教师住的是集体宿舍,两三个教师住在一个房间内,有家庭的教师也就住一间十几平米的平房。教师在一个小食堂用餐,到了吃饭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显得很热闹。杨师傅烧的菜既有特色又好吃,大家都称他为“香师傅”。每周晚上有两次政治学习,全体教职员工坐在一起听读报纸,读报次数最多的是徐碧影老师和张崇玉老师,她们俩的普通话发音准确而且声音甜润,可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媲美。读报后还要讨论,大家发言也很热烈,发言声音最响亮的是姚雨南和叶宏宝,他们有时候还会争论,可争到面红耳赤,但学习一结束,争论也就烟消云散。那时没有电视,然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并不枯燥,学校有教工文艺宣传队,由左飚老师带领,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节目,还经常参加校内外演出,其中说唱节目中有一句台词“书记遇雨脱雨衣”,大家都印象深刻。教工有篮球队,经常练习打篮球,有时候还和学生篮球队进行比赛,篮球打得好的有倪剑达和谢文灿等;学校开运动会,教职工代表队和学生一起比赛,100米跑比赛中陆李康老师跑得最快。学校还经常有小型文艺活动,其中袁四安老师唱的俄罗斯歌曲《三套车》,张庐仙老师京剧《沙家浜》中沙奶奶的唱段,刘国基老师的笛子独奏和外语组老师的小合唱最受欢迎。当时虽然学校条件差,生活清苦,工作很忙,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但大家和睦相处,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生活得非常充实也很快乐。
那时学生住在海门镇初中校内,睡的是大通铺,每天早晚都要在两校之间来回奔波,上课的教室是海门印刷厂留下的旧厂房,吃饭的地方是个草棚大厅。但学生们不怕条件差,生活艰苦,很珍惜得到的学习机会,学习都非常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能到海门师范学校学习是不容易的,也是很幸运的。
为了迅速改变学校面貌,陈祖仁校长经常亲临工地,检查、督促基建工程;总务部门的员工亲自动手搞教学器材设备;各教研组的老师们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班主任抓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总务处陆正冲主任攀在篮球架上修理球架的镜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承办首届江苏省中师生田径运动会期间,全校教职工个个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地工作;教务处丁兆雄主任,每天晚上12点,还要把一天的工作再检查一遍才放心。体育组陈志强老师,负责运动会的后勤工作,有时候就睡在器材室过夜。这些人忘我的工作精神,我永远难以忘怀。
海门师范学校规模不大,但办学的专业和类型可不少,曾经举办过幼儿教育专业、外语专业、体育、音乐和美术专业;除了普师班以外,还办过教师函授班、短训班、培训班、大专班、农村班、干部高考补习班,还有研究生课程班等。在办学过程中,全体教职工尽心尽力,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渐渐的,学校里一幢幢楼房造了起来,各类教学设备逐步置办齐全,教师、学生的住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教育、教学的各项管理也逐步完善。学校各个方面,逐渐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后来,学校又和南通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我退休以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又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我在海门师范工作的那一段经历。
下面,我重点谈谈海门师范体育班的创办和发展的全过程。
来到海门师范的第三年,即1976年秋天,南通市教育局决定要在海门师范办音乐、美术和体育专业班。当时学校刚刚复办,根本没有办艺体专业班的条件,就连前两年招生的普师班和培训班的学生还借住在海门县中校内,上课在海门印刷厂的旧厂房内,学生做操和上体育课还是借用的海门县体育场。当时体育组就我和史永根两位老师,音乐和美术也各只有两位老师,我真的不相信这三个专业能够办起来。但是海门师范的领导就是带着这群人,凭着那种不怕困难的 “海师精神”,接下了这一任务,并全力以赴投入到了办班的各项工作中。经过努力,三个专业班不仅办起来了,而且办得很出色,尤其是体育班在江苏省和全国中等师范学校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届体育班,一共招收了38名学生。这是一届二年制的春季班。学生都是来自于南通地区各县,年龄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四五岁不等,文化程度有初中的,有高中的,体育基础更是参差不齐。
办体育班,南通市教育局和学校都很重视,当年就调进了四位体育老师。有扬州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的袁四安老师和邢晓白老师,还有从徐州地区调来的上海籍的范本昌老师和林志发老师。这样,我们的体育专业教师增加到了6位,专业班的教学工作也就正常开始了。
开学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如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问题、教学计划和教材问题、场地及器材设备问题、学生上课的服装问题、学生的伙食问题等等,让我们忙乱了好一阵时间。经过学校领导的研究、协调,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困难一个个克服,体育班也就生存了下来。其实,我们体育组的老师,对办专业班和上体育专业班的课,也没有经验,也是摸索着前行。专业班要开十多门专业课程,每个老师都要兼教好几门课。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教学实践,一步一步积累了经验,使得体育专业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袁四安老师上的田径课,学生很欣赏,他的备课笔记写得认真仔细,技术动作做得规范,讲解生动形象,课后学生都抢着抄他的备课笔记。范本昌老师教学篮球课,每课的基本技术教学后,几乎都安排有教学比赛,范老师也参与到同学们的比赛当中,师生共同活动在一起,其乐融融。史永根老师既要上普师班的课,还要上体育班的武术课,任务很繁重,有时候备课要备到深夜,他教的太极拳很受学生欢迎。林志发老师教学体操、技巧课。林老师大学读的是文科,现在要上体育班的体操课,还真的有些难为他了。体操课主要教材是基本体操和技巧,林老师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也很满意。邢晓白老师是个刚刚从大学毕业,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女老师,她除上体操课外,还要上人体解剖学课。因为没有《运动解剖学》教材,用的是《人体解剖学》教材,其中有一章《生殖系统》的内容,她就不好意思讲解了,就布置同学们自学。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体育班同学回忆起这件事,为此而发笑。我教学《体育理论》和田径。上课时,同学们有些怕我,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教学态度比较严肃,二是我给同学们立规矩。当时社会上对体育教师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什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懒散,邋遢”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从学生进入海门师范的校门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前必须检查和整理好服装,整理好自己的容貌,不允许迟到等。因此同学们上我的课特别规矩。
体育班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特别认真和刻苦。体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各位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学生没有课本,上专业理论课时,学生都是不停地记笔记,上技术课后,都要认真撰写技术课回忆笔记,有时候还要抄录老师的备课笔记。到了晚自修就整理这些笔记资料。每个学期结束,体育班学生学习的记录本都有厚厚的一摞。学习体育技术和练习体育基本功时,学生更加刻苦。除了课上认真练习以外,每天的晨练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都在操场上,按照各自的需求进行锻炼,有的学生星期天还要加班加点练习。参加运动队训练的学生会付出更多。如中距离跑运动员黄菊香进行素质训练时,每分钟脉搏能达到200次以上,相当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每个参加训练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严格,而且还能吃苦。有一次,冬天刚刚下过雪,短跑运动员刘丽参加800米训练比赛,跑到 400米时,一只鞋子跑掉了,她就甩掉另一只鞋子,光着脚在煤渣跑道上跑完了全程。到达终点时,大家都给她鼓掌,很佩服她这种精神。
经过几年的教学和实践,体育专业班的各项管理,取得了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规范。如体育班招生考试办法及评分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各科目教材内容、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等都被规范化,总体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体育班教学管理文件。专业的教学训练器材和教学设备也逐步有了改善,这样,体育班就有点样子了。
从1976年到1982年,学校二年制的体育班一共毕业三届学生,共126人。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在中小学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并逐渐得到基层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从1982年开始,体育班和普师班一样,开始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每年招生一个班。因此,在校的体育班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三个年级的规模。随着学校的发展,体育班学生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充,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也逐渐提高,校内外的体育交流活动也更加频繁,海门师范体育班的影响力随着也不断扩大。到了80年代中期,海门师范体育班在省内外逐渐有了一点小名气。在后来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海门师范和海门师范体育班就迎来了高光时刻。
1986年5月,学校承办了江苏省首届中师生田径运动会,开启了由一个学校承办省级田径运动会的先河。全省35所师范学校近一千人参加了这次运动会,运动会获得圆满成功。
当月,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在我校成立了中师体育中心组,并由我校体育老师担任了中心组副组长。当年8月,体育班黄菊香、刘丽、周桂琴、黄卫兵、张兵、严向阳、黄兴业等7名学生,代表江苏省大学生代表团丁组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男子组前8名和女子组前6名的好成绩。
1987年学校创办了体育函授班,为南通地区培训了200多名在职体育师资;1988年1月学校新建的体育馆落成,同时举办了华东地区男子排球邀请赛;1988年11月江苏电视台来学校拍摄专题纪录片《乡村体育师资的摇篮》,在江苏电视台播放。播放中的解说词是“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增办体育专业班,十多年来,为乡村学校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体育师资。毕业于该校体育专业班的教师人数已占南通市体育教师总数的55.4%,海门师范学校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作出了贡献,被称之为“乡村体育师资的摇篮”。1988年12月承办了江苏省中师体育年会;1990年8月丁兆雄老师出席了在庐山举行的全国首届体育教育论文报告会;1990年9月,学校荣获江苏省第12届运动会“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0年11月承担了国家级《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课题的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发表了《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研究报告。课题组有葛明刚(负责人)、丁兆雄、潘健、袁四安、陈志强等,课题组代表还去北京参加了课题研究论文报告会。1992年2月,《人民日报》等十家新闻单位,来我校采访,并在《人民日报》对我校办体育专业班进行了报道。1992年3月7日《中国体育报》以“体育人才库”为题,报道了我校办体育专业班的情况。1993年9月,学校体育老师当选为全国中师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并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聘请为《中师体育教学大纲》审定委员会委员。1994年6月,全国中师体育研究会在我校举办首届年会,研究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占春教授为我校题词“乡村师范学校的一面旗帜”。
1994年7月,由纪光融老师培训的学校健美操代表队,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师生健美操比赛,邱晓强和陈晓昕获得健美操混合双人比赛二等奖。1996年7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学校视察,观看了体育基本功表演。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金长泽来学校视察并参观体育成就展览室。
1996年11月,曹科枢老师参加江苏省中师青年教师体育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1997年5月,学校又一次承办江苏省第四届中师生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的筹备时间仅有一个多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各项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运动会也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运动会上,由陈竹林老师设计的大会会旗,沈鼎尧老师设计的大会会徽,刘国基老师谱曲的大会会歌和陈健老师编导的《跨越世纪》欢迎晚会文艺表演,都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1997年8月,原来三年制中师体育班停止招生,调整为五年制体育专业,培养大专学历的体育师资;同年10月,南通市第七届运动会评选我校为“全民健身先进集体”;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运动会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上海举行,海门师范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1998年12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我校洪善庆老师领衔开发的计算机软件《HS小型田径运动会管理系统》获得二等奖。1999年7月江苏省中师首届健美操比赛在盐城师范举行,由邢菊老师带领的学校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和最佳编排奖。
1986年到1997年期间,在江苏省中师举办的四届运动会上,海门师范体育班学生的比赛成绩,每一届都名列前茅,成绩骄人。体育组老师在上述各个年度的教学科研中都有喜人的成就。多人次在全国、全省获奖,数十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2005年后,海门师范和南通师范一起纳入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又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来的海门师范体育班,发展成了体育系,后来又成了体育学院,走上了更高的层级。
回首往事,我深深感到,学校体育班在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省教委师范司和南通市教育局领导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有关单位的鼎力协助。特别是省教委体卫艺处和省体委群体处的关心和指导。省教委体育卫艺处江俊浩处长、吴堂华副处长,省体委群体处丁明娟处长等多次来学校参加有关活动,指导体育工作。另外,学校体育班还得到了省内多所高校(如扬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江苏师范学院体育系,南京体育学院和华东水利学院体育教研室等)的支持和帮助。扬州师范学院体育系杨静义主任,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孙勇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施惠彬主任和王家宏教授等都曾经亲自到学校来指导办好体育班的有关工作。
如今,海门师范学校已经不复存在,原来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冠今中学教学楼包括建成仅仅20年的体育馆都被拆除了,变成瓦砾后被清除掉,现在是痕迹全无。创立了一百多年,为南通地区培养了无数教师和各类人才的一所百年老校就这样灰飞烟灭了,真的令人扼腕。剩下唯一的一幢原来的办公楼,现在是海门师范附属小学的办公场所。原来海门师范函授部主任张国强老师在微信中发帖调侃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海门师范附属小学”的名称,可能也会很快更名。我们这些海师人,对海门师范留下的就只有回忆了。
作者简介:葛明刚,曾任海门师范体育教研组组长,江苏省中师体育中心组副组长,省中专、中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科组组长,全国中师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审定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 深情忆通师 幸福满心田 ——张怡
下一篇: 回忆我的外公姚古渔 ——王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