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师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刘季平 ——刘爽、刘鲁讲述 黄天铨整理
刘季平(1908-1987),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刘焕宗,笔名力花、满力涛等。江苏如皋潮桥(今属如东县)人。
1923年至1928年就读于如皋师范。土地革命时期任中共晓庄师范学校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上海左翼教联总务,抗战教育研究会、生活教育社常务理事,新四军抗大九分校校长、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边区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华野随营学校副校长、校长,苏南行署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副市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代部长、常务副部长等职。1973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79年创建中国图书馆学会。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2月任国务院文化部顾问。1985年被选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202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并为庆祝如皋师范建校120年预作准备,受有关方面委托,整理者多次采访了刘季平老首长的子女,请他们回顾了他们父亲为革命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以激励后人不忘革命传统,将革命的火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讲述人:
刘爽,78岁,系刘季平同志二女儿。退休前任中国国防工业工会副主席、巡视员。现居北京市。
刘鲁,74岁,系刘季平同志次子。退休前任科技日报社监察室主任。现居北京市。
刘鲁:
父亲刘季平,1908年5月16日,生于如皋双甸北乡袁家庄(今属如东县)一个普通教师家庭。1923年考入如皋师范读初中,后升入高师。如师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1922年校友吴亚鲁从南京回到母校组织了革命团体“平民社”。父亲进校后,深受新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父亲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张贴标语,发表演说,查抄日货,揭露英日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还到各乡镇去开展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城乡人民的爱国热情。1927年2月, 父亲经石俊、马晓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如师校园内,“清党”与反“清党”的斗争日趋尖锐化。校长、训育主任由国民党人员朱定钧、蒋建白接任,他们严禁学生参加革命活动,开除进步学生。父亲与石俊等学生坚持斗争,在校内召开大小会议,在校外发表演说通电宣言,争取社会舆论支持。校长就伙同训育主任对他们所在班级实行罢教。党支部决定动员学生自己上课,进行反罢教斗争。由父亲授化学兼体育课,程世俊授国文课,石俊授数学课,何廷琛授英语课,王汝舟授物理课,张远谋授生物课,马曙东授美术课。授课学生在进步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备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上课将近一个学期,最后父亲和马鹤松、石俊等七人被被省教育厅下令开除学籍。
父亲等人被开除后,如皋县教育局长吴文奎(舒国)伸出援助之手,将他们介绍给陶行知先生,1928年2月父亲转学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党组织关系也转往中共南京市委。1928年夏,中共晓庄师范学校支部诞生,父亲任支部书记。
当时晓庄附近有许多军阀溃兵流窜,扰乱社会安宁,在陶行知校长的支持下,晓庄建立起“联村自卫团”,陶行知任团长,父亲任副团长,团结晓庄进步青年,领导师生边学习边训练,有效地保卫了村庄和学校。由于党支部工作比较活跃,陈云同志当年的巡视报告里赞扬“南京一些支部有了群众,以晓庄为最好”。
1930年1月,父亲担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市委派他到上海学习“中国自由大同盟”公开活动的经验。回来后,他组建了“中国自由大同盟南京分会”。 4月,英商和记洋行蛋厂爆发工潮,遭到血腥镇压。市委派我父亲负责组织游行示威,晓庄师生为万人游行队伍的前导,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国民党军警查封了晓庄师范,并通缉陶行知。5月下旬,在党内左倾路线的指令下,父亲奉命去金陵大学发动师生参加纪念“五卅”全市罢工、罢课、罢市等“五罢”大行动。在集会上,父亲明知有密探在场,仍奋不顾身散发传单而当场被捕,送监狱关押。此后,我祖父刘逸东在探监时,将巧藏着钢做的酵条(如皋一带的一种长形馒头)送进监狱,父亲于1931年2月16日(阴历年初一)利用看守防范松懈的机会,与同监4名难友锉断铁镣越狱,潜往上海。
1932年“一·二八事件”发生之后,父亲与上海党组织取得联系,负责筹建“上海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并担任党内负责人,编辑出版《教育新闻》。6月25日他在法租界再次被捕(化名徐建人),遭受酷刑审讯,但他始终没有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结果仍以“政治犯”罪名判处徒刑5年。1933年春,父亲因发动全牢千名犯人举行“大狱啸”示威,被转移到山东烟台监狱关押。不久,他和同去的难友一起进行了7天6夜的绝食斗争,迫使监狱当局答应他们提出的部分要求,还把上海巡捕房发还的一箱书送进牢房,其中有《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等马列主义理论书籍,甚至还有以《国色天香》书名作掩护的中共“六大”文献。父亲以牢房当书房,学习革命理论,用“满力涛”(“满力”系“马列”的谐音)等笔名写了十多篇有关政治、哲学和教育方面的文章,然后争取一名看守代寄,在《生活教育》、《现世界》、《新中华杂志》等进步刊物上发表。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发生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经组织营救,父亲于8月12日获释。后任中共湖北省工委宣传干事,奉派到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任中共党的特支委员,军委桂林行营政治部党的特支委员等。40年代,先后担任苏中二专署专员、苏南行署副主任,抗大就分校校长,华野随营学校校长。先后为苏中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和培养大军南下急需的党军政干部作出贡献。
50年代,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市委常委。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调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和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他坚决按中央的指示办事,日理万机,力排干扰,全力以赴,完成了抗灾救灾、甄别平反、拨乱反正等多项老大难的工作。
刘爽:
1987年9月17日,张劲夫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刘季平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教育家……他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他对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父亲之所以能够在国家人民教育事业上屡屡取得成就,是他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科学理念植根于党的事业中。1928年春,他转学南京晓庄师范后,对校长陶行知非常钦佩,耳濡目染,逐步树立了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
他1937年8月后,在上海生活教育社和武汉、桂林的抗战教育研究会和全国战时教育协会工作期间笔耕不缀,得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教育界各小派别小团体推广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的认可——“有许多前进的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在里面,他们今天的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为民族民主革命,为大众服务的,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亲近的朋友”,“对于他们中愿意到各抗日根据地服务于教育的热心分子,应该欢迎他们并帮助他们前赴各根据地。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吸收生活教育社及职业教育社的人员。”
1941年2月,父亲进入苏中根据地,先后任抗战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苏中行署文教处长兼管行政学院工作。他和教学人员商定采用“从实践中培训干部”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带领学员深人基层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业务,迅速地培养出了一批地方干部,以适应根据地政权建设之急需。暑假中,他跟苏中四分区洪泽、夏征农等领导干部在马塘北乡许家楼创办暑假文研会,通、如、海、启四县有300多名教师参加学习。他在会上作了《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报告,还主持召开了“苏中教师抗敌协会”成立大会。
1942年10月,父亲主持行署文教处发布了《苏中各县区冬学促进会组织大纲》,亲自编发了冬学课本《万事通》,到冬学班里听课,推动了冬学运动的开展。这年冬季,全苏中根据地上冬学的青壮年达15万人之多。11月底,他根据苏中区党委的安排,陪同邹韬奋到设在温豪桥的南通中学、魏家庄的邱陞中学、“联抗”地区的紫石中学以及其他地区视察。年底,他任抗大九分校副校长兼苏中党校校长。除夕之夜,他率领学员和属于九分校建制的一师ー、三旅教导大队,渡江南下到达茅山根据地,一面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一面协助十六旅搞好新区开辟工作。1943年11月中旬,父亲到苏中三分区视导文教工作,在《答<江潮报>记者问》中阐述了苏中根据地的文教方针:“团结一切文教工作同人,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在抗日民主总目标下,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提高根据地人民政治文化水准,以适应团结抗线、建设新中国的实际需要。” 1944年6月,他拟发了苏中行署文教处《彻底改造文教工作的十大要领(草案)》,将改造文教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1945年12月始,父亲任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长,并于次年4月,在淮阴开的华中宣教大会上作了《论目前华中解放区教育工作》的报告,提出苏皖边区教育要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教导人民识字、明理、翻身、兴家、立业,培养各种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建设新民主义的苏皖边区、提高人民政治经济文生活而奋斗的总方针,还规定了各类各级学校的学制、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式,把“发展群众教育”、“现固小学教有”和“改造中学教育”确定为边区教育部门的中心任务。1947秋,他任华东野战军随营学校副校长、校长,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培训万名干部,为支援新区政权建设作了贡献。1949年4月23日,父亲任苏南行署副主任兼文教处长。7月,为纪念陶行知逝世三周年,连续发表《祭陶行知先生》、《造成教育思想上一个伟大的革命》两篇纪念文章,高度评价陶行知的光辉一生,以要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成绩的誓言告慰先师。
1950年4月,父亲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他参与决策华东文化教育事业改造发展等工作,及时组织力量接管各级各类学校,使苏南地区的教育事业迅速得到恢复发展。他曾数次主持寒暑假教师讲习会,亲自主讲《论新民主主义教育》、《社会发展史》等专题。1952年3月,父亲任上海副市长、市府秘书长、兼任上海市教育卫生部长,为发展上海市经济、外事、文教、卫生、科技、体育等事业,以及加强市政建设、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9年3月-1962年春,他先后担任山东、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期间还心系教育,在《红旗》杂志发表《广泛运用运筹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3年8月起,父亲先后任教育部代部长、常务副部长和党组副书记。他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中小学教学改革。1964年6月,他邀请出席共青团九大的10位回乡知青座谈学校教育。1965年4月主持召开中小学教育改革座谈会,并代表教育部党组作了总结报告,指出:“中小学教育改革要以实际出发,逐步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要经过试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要着重抓大是大非,保证了中小学教育改革能够积极慎重地、有领导地、有步骤地进行。
1984年10月,父亲出席安徽歙县陶行知纪念馆揭幕典礼暨年会,并作《再谈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新局面》报告。1985年9月,筹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并当选为会长。
采访后记:
1、刘季平在如师学习的年代,不少材料记为1924-1927年,而《刘季平文集》中,他本人的自述却是1923-1928年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原因在于不少作者忽视了如师当年的学制,认为如师是中等师范,当然是三年制,其实,如师在1923年恢复招收了一个初中班,初中读完后可以再读师范,15岁的刘季平就是这个班51人中的一名。刘季平同班同学石俊(1907-1930)烈士的有关材料也记载了石于“1923年夏考入江苏省第二代用师范(即如皋师范)”。刘季平入党后,和石在一个支部并肩战斗。
2、值得一提的是,刘季平还是中国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的先驱。1973年4月,他调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国图书馆事业也由此掀开了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3-4月,刘季平在南京主持召开“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工作会议”,会上他重申周总理遗愿,进行了动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王世伟硏究员说刘季平“以大视野启动中国图书馆事业走向奋起追赶的新起点”,“以大格局谋划中国图书馆事业走向科学管理的新起点”,“以大战略创新中国当代图书馆事业走向开放共享的新起点”,“以大趋势推动中国图书馆建筑走向新馆建设的新起点”。刘老期望新一代图书馆人抓住历史机遇,勇立潮头,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979年7月,刘季平当选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1980年5月28日,刘季平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意见,对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7月,刘季平被任命为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筹备领导小组组长。1981年4月,刘季平调文化部任顾问。1983年9月23日,刘老参加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奠基典礼。
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党委书记韩永进在论文《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与刘季平同志的发轫贡献》所写的:“回望40年来中国图书馆事业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必然使我们怀念起那些具有非凡勇气、魄力、智慧和牺牲精神的改革先锋们,是他们开启了中国图书馆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时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刘季平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曾经过被采访者审改)
作者简介:黄天铨,曾任原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退休后任政协如皋市文史委员会特邀编审、如皋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如皋诗词楹联学会(原)理事,冒辟疆文化研究会顾问,另为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红十四军研究会等六个学会会员。
上一篇: 复办海师回忆录 ——尤世良
下一篇: 感恩母校赋予使命、力量和智慧 ——陈锡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