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汇
校友汇简介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通知公告 校友活动 校企合作
校友组织
校友总会 地方校友会 院系校友会 行业校友会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母校记忆 校园掠影 校友企业
校友服务
申领校友卡 返校预约 档案查询 证书补办 找校友 校友互联 终身学习
下载中心
校友捐赠
  • 网站首页
  • 校友汇
    1. 校友汇简介
    2.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1. 最新动态
    2. 通知公告
    3. 校友活动
    4. 校企合作
  • 校友组织
    1. 校友总会
    2. 地方校友会
    3. 院系校友会
    4. 行业校友会
  • 校友之窗
    1. 校友风采
    2. 母校记忆
    3. 校园掠影
    4. 校友企业
  • 校友服务
    1. 申领校友卡
    2. 返校预约
    3. 档案查询
    4. 证书补办
    5. 找校友
    6. 校友互联
    7. 终身学习
  • 下载中心
  • 校友捐赠
母校记忆
首页 校友之窗 母校记忆

教育史上的失踪者:早期的海门师范(1906-1934) ——龚郑勇

发布时间 : 2024-07-03 浏览次数 : 243

与同在南通的张謇创办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因该校多次改名,为行文方便,后文一律统称南通师范)、沙元炳创办的如皋师范学校不同,海门师范学校更像一个集合体,因为前两者指的是具体的、明确的学校,而后者则是历史上若干所不同时期存在于海门的师范学校的笼统称谓,所以,“海门师范”或许更为确切的称谓应该是“海门的师范”。这是十年前我跟着前辈在整理海师校史时的一个直观感受。

——题记

一

经历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之乱,清政府的上层已经意识到传统的科举制度所存在的致命缺点,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为小学教育普及之基,必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1】(493)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部专门发了《学部通行各省推广师范生名额电》,要求“应请迅将省城师范名额尽力推广……现在请以全力注重师范,五个月内,本部当派视学官分省巡视。”【1】(494-495)即将各地是否设立师范学校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一个项目,海门最早的师范学校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是这样记载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梁孝熊于海门厅署东文庙内厅创办师范传习所。同年,顾中一在厅署东文昌宫创办了‘民立师范学堂’,校长沈书升。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知名人士、国会议员茅祖权、沈竞等在孔庙办‘师范讲习所’。次年收归县立,改为‘甲乙种师范讲习所’,1917年改讲习所为县立单级师范。”【2】(5)这段校史来源于此前1994年海门县教育局编印的《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3】相关年份的记载,也见于更早的《续海门厅图志•学志》【4】。

然而,这段叙述是很有问题的,只是因为史料的缺失,也只能疑以传疑了。首先,作为时任海门厅同知的梁孝熊创办师范传习所应该是一种奉旨办校的政绩工程,“梁校”似乎是最正统的,“顾校”与之同时存在,但各自分别存在多少时间,尤其是与后来的“茅校”是什么关系,各自的规模有多大?其间有没有发生合并?还是“梁校”与“顾校”因某些原因后来都夭折了,茅祖权等才创办“茅校”来填补海门缺少师范的空白?其次,“梁校”自然是公办性质,“顾校”显然是民办学校,那“茅校”究竟是公立还是私立,则语焉不详。第三,“次年收归县立”究竟是指这所“茅校”还是指三所师范一齐收归“县立”,这又是疑点之一。又,《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宣统3年”介绍海门光复时,“师范讲习所长沈介人及全体同学去参加”【3】(19),似乎当时还存在一个与后来的“茅校”同名的且《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并未提及的“师范讲习所”,这又意味着海门曾经存在过两个“师范讲习所”(——当然也许是“师范传习所”的笔误所致)。——这些现在恐怕永远是个谜了。

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有关海门创办师范学校的文字是《时报》乙巳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906年1月8日)的一篇新闻报道“民立师范讲习所成立(海门)”:海门风气虽开,学校尚少。近来绅士拟于各乡广设小学,苦乏教员。顾君中一、唐君斗寅、杨君清华等纠合同志创设师范讲习所,一切经费即由肄业者各任六十元。又沈君斋卿慨助百元,沈君鹿琴主持。缺少财政,特请樊君韶琴管理、龙门师范卒业生赵君征麟、徐君震、章君光豫、张君震担任各科教授,于明年正月开校云。【5】(标点为笔者所加)这篇报道告诉我们即将开学的“顾校”的大致情况,即具体日常管理的是樊韶琴,另有教师4人,办学经费除了沈斋卿捐助的百元外,其他由学生承担,每人六十元。——当然,这仅仅是事前的蓝图,究竟开学后的实际规模如何现在也不得而知。

《民国海门县图志》卷六“教育志”是这样介绍海门师范的,“县立师范学校,在署东孔子庙内。民国元年,茅祖权沈竞等筹设师范讲习所,九月开学;二年,收归县立,改为甲乙种师范讲习所;六年,改单级师范;七年,停办;九年重开;十三年,改乙种师范;十七年,改称县立师范;十九年,改组乡村师范;二十三年,停办。”【6】显然,离历史真相最近的这本县志也只认同“茅校”为海门师范之滥觞。究其原因,恐怕与“梁校”与“顾校”的办学时间与办学影响有限到以至于为人所不认可的程度有关(下文有论)。不仅如此,1923年的《义务教育》(17期)杂志“各县师范讲习所概况表”中介绍海门师范的相关资料时,则将开办时间定为“九年八月”。【7】(12)这甚至可以看出“茅校”的规模及影响也有限。这些都与目前《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上的一段文字相印证,“师范传习所规模较小,只有孔庙大成殿前一排房子。房子的一端有个大的办公室和一个监理室,另一端有个大的教室。大成殿前,办公室和教室的后面有两厢,南端各有一个宿舍。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初等师资。”【2】(6)

海门师范这段有点混乱的创校史其实恰恰就是当时全国各地师范学校普遍的现状。因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各地必须创办新式师范以应对上级的考核,所以多流于形式,因此海门师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本“急就章”;而且,正式废科举后,“绅士们机敏地停止了反抗,另辟办学堂以保存他们特权的新出路,因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8】(373)(市古宙三《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所以才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办师范的局面。由于师范热过度,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不得不发《学部通行各省整顿师范义务办法文》进行整顿,“查师范之设,意在改良教育,本部不徒重师范毕业人数之多,重在师范毕业后于中小学堂教育之日有进益。近闻各处提学使有徒铺张造就师范之虚名,迨师范生毕业后毫无位置,至有谓其程度不足任教授之责者……”【1】(500)

二

晚清及民国时期海门师范的具体办学经费及学生学费因史料残缺而无考。早期除了上文提及的《时报》所报道的“顾校”办学经费除了沈斋卿捐助的百元、学费每人六十元外,其他情况不明。

1921年10月17日《通海新报》上《参观师范讲习所》一文中提及,“该所各生年纳数十元……殆因师范学校均属公费为多,凡到所肄业例缴半费,今均照全数三十二元输入”【9】(标点笔者所加),说明1921年的海师学费三十二元、其他费用年数十元。

1923第17期《义务教育》“各县师范讲习所概况表”介绍海门师范的经费时:经常费:现定一千七百元;临时费:现定壹佰元;经费来源:县教育经费项下支拨;免费与否:学费免收膳食费全由学生缴纳(以后拟收半膳);每学生占费平均数:三元一角五分八厘。【7】(13)

1924年4月,“县立师范校长徐东注前年呈请教育厅改讲习所为初级师范,要求省费,获省教育厅许可,得常年经费2000元。”(《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2】(137)这证明了此前海门师范长期得不到上级行政的经济支撑、仅仅依赖于地方杂税维持的现实;而且这笔补助究竟维持了多久,现在也不得而知。

不仅海门师范,就是海门其他的学校办学经费也多依赖于地方杂费,仅见于《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中涉及到教育的附加税即有:

海门师范办学同期的海门教育附加税费表(部分)

光绪三十二年

轧捐(学生经费)、花布三厘捐(学堂经费)、售契捐(学务经费)、肉捐(学务经费)等【3】(16)

民国元年

教育亩捐向于地方亩捐内划出2分5里。又征收路庄拆篮捐,每庄纳洋10元,为自治小学经费。【3】(22)

民国三年

黄花鱼银4厘的鱼筹捐【3】(26)

民国四年

带征屠宰捐【3】(27)

民国六年

征收忙糟滞纳罚金,5成留县立教育费。花布3厘充市乡教育费。长短期牙贴按照应纳税1元带征2成为教育费。【3】(32)

民国八年

县核定中资捐每千步收捐银一元【3】(35)

民国十二年

教育行政会议决以6分亩捐减为3分。复轧车捐。【3】(45)

民国十三年

省教育行政会议议决请加官契纸价每张3角,充教育经费。【3】(48);

民国十六年

每亩加征亩捐3分,以一分归教育费。【3】(55);

民国十七年

教育亩捐在2分5厘的基础上又加每亩5分5厘,合计8分,全县每年收入将近8万元。又征纱捐每箱3角,作教育经费。但教育经费仍然紧缺,上半年各校经费只发六七成,下半年分文未发。【3】(58);

民国十八年

始收茧捐,每干茧1石(担)收捐3角,由商会代收,归教育局。【3】(62);

民国二十年

征收屠宰税的新定标准为每头猪征银2角,每头羊1角5分,以充学款。【3】(66)

民国二十一年

始征船捐税,以充教费……全县已结欠各学校经费6个月……【3】(66);

民国二十三年

接收善公学田。……惟教育4离、公安6厘的鱼筹捐仍由两局自行派员收取。【3】(70)

况且即便这些杂税也并不完全被投入教育,按时人的评论, “然办理官中多系刁绅劣董,巧立名目,敲诈业户,所得捐费大半被吞没,且拖不缴县。”【3】(27)(《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这种教育现状并非海门独有,尤其是新式学堂刚刚兴起时,当时的《申报》就报道“各县设立中小学堂动辄请开捐筹款,如近年来丝绸鱼肉等捐,无地无之”的现象【10】(《异哉苏州学务处之营生》,1905)(标点笔者所加)。1904年(光绪三十年)《东方杂志》当时就以《毁学果竟成为风气耶》为题一针见血指出,“考其原因,无非为抽捐而起……愚民毁学,其咎则全在于官吏。”【11】

早期尤其是晚清时期的海门师范有没有受到毁学的冲击,现在不得而知。1904年,张謇在致端方的书信中抱怨,“且访闻江北通海—带,近年遇有地方善堂、社仓、水利、兴学、开垦等要公,率有刁劣生监,不法棍徒,纠众滋事,蔑法背理,实堪痛恨云云为词。”【12】(140)(《致端方函》,1904)《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宣统3年”提及当年的阴历十月初二,海门西部发生了一场持续数日、规模达二三百人、波及几个乡镇、毁坏多个新式学堂的“打洋务”暴动。【3】(19-20)说明在海门师范创办前后,海门也同样存在着一种对新学堂不满的情绪。也许海门师范位于海门行政中心,没有直接受到正面冲击,但暗中受到一些敌对情绪也许在所难免。

1918年,“海门甲种师范(县立单级师范)奉省令停歇(第二次停办),后年贴地方款1000元,补给省立师范,凡在指定额内考入者可免费。”(《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3】(34)也许意识到海门需要师范的现实,同年的8月31日,《通海新报》就刊出张树典《请求通海垦牧公司师范股份拨归海门师范理由书》,以《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规定通州师范学校垦牧学田股份本属南通海门各有一半为由,要求张謇在海门创办一所师范学校,“一、通海师范股份四百五十股应分之地通海各得其半各属师范学校校产;一、海门应得之地计四千九百五十亩岁收收入即为海门师范学校特别经常之费;一、海门师范学校应设垦牧乡之海境如何规划设施请张啬公为校长主持一切校产即由校长管理之”。【13】目前未见到张謇正面回应的相关史料。后来为了这场学田案官司一直诉讼到江苏省政府及国民政府行政院,时间从1928年1月延续到1936年7月,尽管海门最终赢得了120股学田收入【14】(226)(《垦牧学田诉讼案》),但此时的海门师范已因难以为继而停办了。

民国时期的海门师范最终停办的原因,《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上只是简单提及“1934年7月,因时局动荡,学校宣告停办。”【2】(12)《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民国23年”:“7月,乡村师范停办。”【3】(70)两者皆语焉不详。事实上,其根本原因也是经济的破产所致。20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海门也不例外。海门自1912年至1936年,人均耕地从2.76亩减少到2.58亩【15】(73)(《南通现代化:1895-1938》),而当时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存约5亩左右【15】(77)(《南通现代化:1895-1938》)幸赖于传统的棉花种植及家庭手工纺织的存在,才能够使海门的农民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但九一八以后,通海一带传统销往东北的关庄布被日本棉完全从东北市场挤出。【15】(87)(《南通现代化:1895-1938》)经济形势日益恶化,缺乏经济支撑的海门师范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而同期的南通师范因有通海垦牧公司每年9900亩师范仓的租金收入,再加上各种补助则能够正常运行。

——所以,海门师范的规模及影响有限、致最终的停办实在事出有因。

三

由于晚清及民国时期的海门师范尚未被严格地纳入教育科层制的链条环节中,这种相对松散的大环境对于学校及学生而言,都出现了一种利弊并存的结果。

首先,在经济上得不到足够的投入自然是其致命之所,时刻制约着其生存与发展并最终导致其停办。1920年“海门甲种师范获准第三次开办,开始招考新生,定额50名、学制2年。以学宫内敬厅旧址为校舍。”【3】(37)(《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1921年7月2日的《通海新报》载《甲种师范近讯》:“海门甲种师范讲习所自去年续办又将一载,近闻因经费不足校舍不敷,须待明年下学年毕业后再另招。现该所学生五十二名、教员三人、所长一人云”。【16】(标点符号笔者所加)1921年10月17日《通海新报》载《参观师范讲习所》就提出“仪器之不完备”【9】1923年,校舍“向县立高等小学校借用只能暂容师范生一班”,教室“一所尚合用”,级数“现有一级”,人数“五十七人(男生)”,专任教员“三人”,兼任教员“三人”(《义务教育》1923)——1920年代新式学校已经在社会上获得了普遍认同,但海师依然面临办学场所不固定、办学硬件缺乏、教师队伍偏少的办学困境,这也可窥出早期“梁校”“顾校”甚至“茅校”的实际规模之一斑,这也许就是《民国海门县图志》舍去这两校而将“茅校”视为海门师范发源的原因。甚至到了1930年,省督学易作霖视察海门教育后依然这样评价师范学校:“设备简单,仪器标本缺乏农具亦稀少。图书略备。……教员共九人,兼任者居其八,又以薪水微薄,迁就良多,故校务难期成绩。”【2】(11—12)(《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民国22年度海门县教育统计,县立师范学校(初师)1所,单级,学生50人,其中女生6人,教职员9人。【3】(68)(《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

其次,日常管理有点混乱。1913年6月28日《通海新报》报道《师范几成灰烬》,由于管理不严,一职员晚上外出时未熄灭灯火酿成火灾。【17】《通海新报》1913年10月6日《师范传习所风潮始末记》,讲习所长袁凤丹因与学生冲突去职,知事委派县视学张仲吹兼任所长。在张任职期间,重用亲信教员,学生以前后任教员上课教法繁简不同为由而大闹校园。张仲吹查明风潮系两班长为首,就布告开除。学生不服,就撕毁布告,砸坏示牌,吓走了张仲吹。【18】此次学潮估计影响较大,第二年省厅视学的报告中也提及,“但管理仍需注意严肃。去年学生闹学潮,今虽毕业,但今年所招新生尤宜严肃,以期改革不良遗风。” 【2】(135)(《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民国五年的海门师范毕业考试中,前来督察的省视学竟然发现毕业生中有四名学生是原来报名册上所没有的,另有七人修业未满也参加了考试。【19】(32-33)(《江苏教育行政月报》《批沪海道尹详<送海门县师范讲习所各表拟办毕业请监试由>》)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6个学期更换6、7个校长。【2】(11)(《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而在南通师范,像顾怡生、于枕等人从南通师范的学生开始成长为学校的教员再到学校的管理层,一辈子与学校联系在了一起,为学校服务了终身。

第三、教师队伍与教学质量不稳定。1914年8月7日省视学来县视察,完毕后作《省视学报告海门县教育状况》,“此次视察所及以甲种师范传习所、私立中学校、市立第一初等小学校三处为较优。其余者瑕瑜互见。”【3】(25)(《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1915年,《江苏教育公报》报道了省视学视察海门甲种师范讲习后的报告,“该所生徒成绩尚见优良”。1916年4月14日《通海新报》载《省委考师范生》,“海门于阴历二月底来省委及省视学会会同监考,师范讲习所之学生成绩均佳,阅卷后竭力称赞教授良善并奖誉学生之勤奋有日就月。”【20】(标点笔者所加)

然而负面评价同样存在。同是1914年省厅视学的报告中,也有这样的评语:甲种师范讲习所教授尚能合法,但管理仍需注意严肃。……如有年龄过小,不足十八岁,且程度不及,须增加修业时间,应设法令其转学至邻境之师范本科或实业学校,庶几将来不致滥竽毕业而贻误青年。【2】(135—136)(《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通海新报》1921年10月17日《参观师范讲习所》指出海门师范所存在的问题:甲、仪器之不完备;乙、饮食之不洁;丙、厕所宜冲洗设灯;丁、管理之失当;戊、主任之渎职;己、收费宜发收条。【9】1930年,省教育厅根据省督学易作霖视察教育状况报告:师范学校:“……设备简单,仪器标本缺乏农具亦稀少。图书略备。校长倪约求,于师范教育无甚研究。教员共九人,兼任者居其八,又以薪水微薄,迁就良多,故校务难期成绩。……学生作业,勤惰不齐,成绩欠佳教育科……教员不勤加检阅,难免敷衍塞责。历史等科,虽有笔记,无非抄录讲义……。作文程度颇低……况题材陈腐,改笔芜杂,尤多贻误。……至教学录,仅记四周,夜课划到薄记六日,均足见办事之懈怠。”省教育厅根据该教育状况报告,训令海门教育局,“县立师范学校,据查办理殊鲜成绩,应转饬该新任校长,尅日到校,迅予整顿改进。”【2】(11—12)(《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

尽管早期的海师也有黄松庵这样的留日教师短期任教过,但因经济待遇等因素,始终缺乏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海门师范部分年份教师规模

1906年“顾校”的规划

一人管理,教师四人;

1921年

一所长,三教员

1923年

专任教员“三人”,兼任教员“三人”

1930年

教员共九人,兼任者居其八

显然海门师范的规模难以与同期的南通师范、如皋师范相比。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易受时局及校领导的变迁而波动,最终不能形成稳定的校风学风。

然而海师松散的教学环境尤其是管理空白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首先是师生思想活跃。五四以后男女同校渐成潮流,1925年,海门师范已经开始男女同学,当时的《申报》还曾以《海门县师实现男女同学》为题作了报道。【21】而在南通师范,张謇则坚决反对将男女同校,“……而蔡孑民之主张男女同校,造出无穷话柄,为教育之玷。岂蔡之胸中只知此事为古今中外最大之事乎?或同化于孙中山之公妻说?怪哉!吾不敢知其孽之所竟矣。”(《复梁启超函》,1921)【22】(873)、“而庸妄巨子、龌龊伧夫……于是提倡男女平权不已,又提倡男女同学,提倡男女学生自由……”(《致黄炎培函》,1923)【22】(1249-1250)——直到1938年9月抗战爆发后,南通师范被迫撤退到乡村、时称侨校的时才开始招收女生【14】(64)。如皋师范也是直到1928年才开始男女同班。【23】(278)1925年12月30日《通海新报》新闻《解散学生》,报道海师学生敦促校长徐东注经济公开。【24】次年1月,师生再次促令校长徐东注经济公开未能如愿,“于农历11月初三一律罢课,并报告县教育会。当由薛会长委婉劝导,至再至三,师生始允暂不深究,薛会长即请警察队长陈楚均将学生等送回,照常上课,一面讽令徐校长开诚布公,自省前弊,以免重贻口实。”【2】(137)(《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1926年4月,全校学生因北京“3•18”惨案而召集临时会议。为唤醒民众,学生张在田、顾杜能、陆善持和沈兆彰等10多人,派至下沙海复镇、日新河等20多次演讲声援,情绪高涨。【2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南通每逢学潮时,张謇就告诫南通各校主事者:“学校办事人对于学生无庸客气,其以为不合者尽可听便,不必留校。”【26】(605)(《县教育会特别会议之报告词》,1925)“师范在南通犹军事之大本营也”【26】(640)(《训勉各校员生》,1926)因此,五四时期“(南通师范)曾和各校一样地进行活动,而罢课曾几经犹豫,复课却最早,再加上学校当局贯彻张謇的指示,较他校对学生的压力更大。”【27】(8)(《通州师范的创办与发展》)张謇自己也很满意,“夫世界异说潮流,乱人视线,略可推见矣。南通支拄其间,独不为风气激动怪变震撼者……”【26】(573)(《大生纱厂股东会建议书》,1923)、“现在外边学风,常常有变更,而本地却没有什么大变更。”【26】(577)(《女师范校友会演说》,1924)

最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10月10日,时任海师校长的张冠今亲自组织发动了海师、海中、能仁、锡类等十所学校的学生闹学潮,冲击国民党县党部,抓获国民党省特派员陈石泉,将他游街示众,大大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同年成立了海门的第一个中共支部;1928年,张冠今在海师组建了党支部。【2】(14)(《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以校长的身份领头闹学潮的行为在南通师范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学术上也培养出了受梁启超赏识的清华国学院学生陈贞吉等一批学生。【2】(18)(《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陈贞吉为海师等海门多所学校谱写了校歌。

 

因此,从研究的样本而言,最终走入历史洪流、消失在茫茫历史长河中的海门师范要比曾经同在南通的南通师范、如皋师范更值得去关注与思考,因为她的命运才真正是这一百年来被中国现代化进程所裹挟着的乡村师范的命运,是所有中国乡村师范的缩影。

——后记

注释:

【1】杨学为,朱仇美,张海鹏等主编. 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C].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2.

【2】陈情主编.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M](内部出版),2012.

【3】海门县教育局编. 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上册[M](内部出版),1994.

【4】续海门厅图志[M].

【5】民立师范讲习所成立(海门)[N].时报,乙巳年十二月十四日.

【6】民国海门县图志[M].

【7】各县师范讲习所概况表[J]. 义务教育(1923年17期).

【8】[美]费正清,[美] 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参观师范讲习所 [N].通海新报,1921-10-17.

【10】异哉苏州学务处之营生[N].申报(第二版),1905-5-3.

【11】毁学果竟成为风气耶[J].东方杂志(第1卷第11期).

【12】张謇全集编委会编.张謇全集(第2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3】张树典.请求通海垦牧公司股份拨归海门师范理由书[N].通海新报,1918-8-31.

【14】朱嘉耀主编. 南通师范学校史(第一卷)[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常宗虎.南通现代化:1895-1938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甲种师范近讯[N].通海新报,1921-7-2.

【17】师范几成灰烬[N].通海新报,1913-6-28.

【18】师范传习所风潮始末记[N].通海新报,1913-10-6.

【19】批沪海道尹详《送海门县师范讲习所各表拟办毕业请监试由》[J].江苏教育行政月报(民国五年第二期).

【20】省委考师范生[J]. 通海新报,1916-4-14.

【21】海门县师实现男女同学[J].申报,1925-9-10.

【22】张謇全集编委会编.张謇全集(第3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3】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编委会.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4】解散学生[N].通海新报,1925-12-30.

【25】学生奔走演讲之热忱 [N]. 通海新报,1926-4-16.

【26】张謇全集编委会编.张謇全集(第4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7】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第106辑)[C].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内部刊物),1998.

 

附:           海门师范、南通师范、如皋师范部分年份相关数据







海门师范

南通师范

如皋师范

校舍

办学之初

文庙(文昌宫、学宫等)。一间办公室、一间监理室、一间大教室、两间宿舍。

41亩,建屋104间,楼172间,廊庑116间。

楼房5座,平房9座,加上修缮的庙房共174座,校舍及操场近20亩。

1923

校舍向小学借用,教室一所尚合用

不详

不详

在校

学生数

1902



50

1903


49

14

1915

44

不详

151

1921

52

389

140

1923

57

不详

192

1933

50

不详

280

教职

员数

1915

所长1人,教职员数不详

不详

教师19人,职员6人

1921

所长1人,教师3人,职员数不详

教职员38人

教师18人,职员6人

1923

所长1人,教师专任3人,兼任3人,职员数不详

不详

教师19人,职员8人

1930

教师9人(且8人为兼职),职员数不详

不详

教师21人,职员10人

1933

教职员9人

教师32人,职员12人

教师20人,职员11人

办学

经费

1915

1400元

通海垦牧公司捐助规银45000两、其他各种政府补助及私人捐款24517.2银元*

晚清时期常年每年使用经费12767.15银元

1923

由县教育经费项下支拨:经常费1700元,临时费100元

通海垦牧公司捐助规银45000两、其他各种政府补助及私人捐款

不详

1924

始获省教育厅补助2000元,其余地方杂费

通海垦牧公司捐助规银45000两、其他各种政府补助及私人捐款

23446.33银元

注:*为1914、1915两年政府补助与私人捐款总和后取的均值

(1)南通师范相关数据见:《南通师范学校史(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南通市教育志》(新华出版社,2001版)相关年份;《张謇全集》第五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版)通海垦牧公司相关年份帐略。

如皋师范相关数据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相关年份。

(2)因当时币值尚未统一,故沿用各校史上的货币单位。

 

 

 

作者简介:龚郑勇,副教授,原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教师,现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上一篇: 感恩母校赋予使命、力量和智慧 ——陈锡珍

下一篇: 回顾几位书记校长的部分事迹 ——吴长茂

学校官网 智慧校友管理后台 教育部 江苏省教育厅 南通市教育局 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

地址:南通经济开发区育贤路2号

电话:0513-55092031

邮编:226010

版权所有 © 版权所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苏ICP备1704315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213号 | 技术支持:智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