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范印迹 ——丁兆雄
2022年是我校建校120周年,也是我结束师范教育生涯的印迹之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蓦然回首,感慨万千。1975年,我从海安中学高中毕业后插队务农,至今整整48年工龄。1982年2月,大学毕业(77级)分配到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海师)工作,至今的师范龄已有41年,教龄合计43年(含插队期间代课2年);1995年,担任海师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副校长,至2017年7月退居二线,在南通三所师范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通师高专)主要领导岗位上任职也有23年。回首近半个世纪的足迹,也堪称是一个老教师、老校长、老师范了。
说起老教师,感到很自豪。我从1982年至2017年一直坚持在课堂教学第一线,从未间断,这在学校主要领导中是不多见的。我主要任教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球类等专业技术课程,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出色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多次被评为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谈到老校长,感到很幸运。我先在海师任校长,2005年奉调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如皋高师)任校长、书记;2011年又到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通高师)担任校长,同时还兼任如皋高师校长;2014年学校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我又担任党委书记。曾先后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校长、名校长、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廉政勤政好干部。人们常说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业务水平、道德品质、行事作风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兴衰。在我看来,校长要成为“学校的灵魂”,就必须把整个人的中心投入到学校事业之中。
话叙老师范,感到很荣耀。我作为南通三所百年师范文化的传承人之一,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亲身经历过中师、高师、高专生存发展的全过程,曾先后担任全国中师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第二批专家库,兼任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江苏省中专校、高等院校体育学科职称评审组组长、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体育中心组(协作组)组长、南通市陶研会师范教育专委会主任等职。我的教育生涯留下了永恒的师范烙印,我对师范的情意、对师范同仁的情感、对师范事业的情怀,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一、在海门师范
1982年2月至2005年9月,我在海师工作24年。1982年担任82级体育班主任,1985年2月任教务处副主任,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任讲师,1989年7月任艺体科科长,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任校长助理,1993年任副校长,1995年5月主持学校行政工作,1996年任高级讲师,1997年取得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1997年7月任校长,2000年起兼任党委副书记。我的前任校长是秦汉清,他是一个好班长。他调任南通职大校长后,我们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主要同仁先后有:党委书记黄正平、副校长吕静、陈情、潘健等人。1996年至2005年,是海师历史上最不平凡的十年。这是学校由中师向大专化全面转轨的十年,是学校加快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十年,是学校拓展办学形式、创新办学模式、追求“学校大发展、质量大提高、管理上档次、效益创一流”办学目标的十年,也是学校办学成果最丰硕、获得荣誉最多、教职工幸福指数较高的十年。其间,印象深刻的有十件大事:
1.1996年12月28日成功举办九十校庆,扩大办学影响,协调地方关系,营造发展环境,争取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主要是毛云和董事长的捐助),改善办学条件。
2.1997年在全省首批、南通市率先通过省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
3.1996年始开办五年制小学教育大专班,2000年与南通师范学院合作举办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本科班。
4.1999年在南通市教育系统率先全面实施房改,大幅度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5.1999年在海门港征地240亩,作为新校区的筹备用地,有偿购买海门印刷厂、供销大厦和海师附小的部分房地产,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6.2000年创办冠今中学,2002年与企业家张惠洪、陈广涛签约股份制办学协议,冠中办学质量一流,人民群众满意。
7.2001年稳妥实施校办厂改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稳定了教师队伍。
8.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师范“5+2”专转本考试、冠中高考成绩喜人,全省、全市领先。
9.1986年、1997年两次承办省中师生田径运动会,在全省率先举办中师体育函授、体育研究生课程班,多次承办全国、省体育年会及师资培训,统筹全省师范体育与教学的业务指导,彰显了体育办学特色,被誉为《乡村小学体育师资的摇篮》。
10.成功创建省、市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绿色学校、省科研先进集体等,在音体美教育、函授教育、德育工作、礼仪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办学传统和特色。
二、在如皋高师
2005年9月7日,我调任如皋高师校长、党委书记,先后与李崇莹、章跃一、杭斌、王志刚、张松祥、杨荫菁、郭庆等校领导同事,2006年7月转评副教授,2011年8月晋升教授。这几年,是我独自一人在异地工作,得到如师人多方关照的几年,是我在教科研及课题研究方面出成果比较多的几年,是学校由中师教育转型为高师教育的几年,是坚持教育发展不动摇、坚持教育质量不动摇、坚持高举师范大旗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坚持发展观念与校情结合不动摇的几年,是如皋高师围绕“科学发展、提升内涵、特色突出、效益一流”的办学目标,求生存谋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几年。其间,记忆深刻的也有十件大事:
1.2005年9月进行第二次招生工作,想方设法,多方协调,通过如皋高中生分流,圆满完成了当年的招生计划。
2.2005年12月28日圆满举行学校升格高师的揭牌仪式,成立企业家联合会和家长委员会。寒冬季节,室外搭台,上午揭牌,阳光明媚,天随人愿。
3.顺利送走了高中部的两届学生,高考率最后超额完成市局下达指标的320%,为百年名校赢得了荣誉,画出了圆满的句号。
4.服从政府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整合学校宿舍资源,2010年建成集贤新校区,回购了育贤大厦,化解了学校债务2600万元。
5.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修缮古建筑区,成功创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中国师范教育博物馆、校史馆。
6.成功创建省、市文明单位、市局目标考核最佳单位、省园林式单位等。
7.2008年起实施师范免费定向生培养工作,2009年5月22日承办南通市五年制师范定向生培养工作研讨会。
8.全省“5+2”专转本考试十连冠,独占鳌头;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三连冠,技压群芳;教学、就业工作省“双优”,教师职后培训、教师职称、学历提升、内涵建设及办学业绩全省领先。
9.扩大办学规模(在校生达3461人),多元合作办学,协调地方关系,处理遗留问题,增加学校收入,全部完成房改,增强办学活力,提高福利待遇。
10.拓展语言类、计算机、艺术、社会体育等非师范专业,全校专业达到27个,专升本的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一枝独秀。
三、在南通高师及通师高专
我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又调任南通高师校长、党委副书记,并兼任如皋高师校长,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任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并先后与黄建辉、沈行恬、石俊元、陈情、潘健、孙国春、都樾、朱月萍、杭斌、王志刚、郭庆、张松祥等校领导共事。“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一体”、“三个交融”、“四个校区”、“五个理念”“六个意识”、“七项工程”的办学思路;2014年独立升专后,我们明确了“一个升本目标,分两步走,建成三个基地”的学校发展战略。这七年,是学校发展的“黄金期”,是南通师范人圆高校梦的激情岁月。其间,难以忘怀的有以下大事:
1.奔波北京、南京等地,撰写书信给刘延东副总理、顾秀莲副委员长等领导,主动汇报工作,争取领导对学校发展给予指导和支持。刘副总理在北京中南海办公室、顾副委员长在南通分别接见了我们一行。
2.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许涛司长等省、市领导来校视察指导,加快了我校升专的步伐。
3.借学校110周年之际,2012年12月28日南通市政府成功举办了南通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110周年座谈会及校庆活动,组建了由省、市领导组成的学校升专领导小组,为学校的独立升专营造了舆论氛围,得到了组织保障。
4.建校112周年之际,2014年1月12日省政府颁发《关于同意建立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批复》,标志着学校独立升专成功。
5.2014年南通市政府整合师范教育资源,9月30日下发《市政府关于同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办学的批复》,2015年2月3日上午召开合并办学大会,标志着南通的三所百年师范优质资源得到完好保护。
6.2014年3月28日上午九点半新校区奠基仪式开始时,云开日出,雨止天晴,仅用一年时间,优质高效建成新校区一期工程。新校区建设,贯彻了刘副总理的指示:体现中国元素、南通元素、师范元素、生态元素。建成后的校园具有:四面环水、书院建筑、师范文化、生态校园的特色。一期工程348亩,总投资5.6亿,其中争取到省政府的土地指标100亩、省教育厅5000万元的支持。
7.学校升专合并办学后,在办学规模、机构岗位设置、人员编制、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配备等转制上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学校过渡期的稳定发展。
8.在新校区高品质建成校史博物馆、中国红色师范纪念馆、主题雕塑等校园文化标志,尽最大可能及时把原海师的文化元素移至新校区。
9.不断完善定向生招生政策,在政策出现障碍时,不畏艰难、据理力争,跑省跑市,使改革的成果得以保护。
10.根据刘延东副总理的指示,打好民族牌,招收西藏等民族地区的委培生,精心打造民族师范教育特色。
11.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乘建校115周年、红色师范纪念馆揭馆之际,成功组建学校改革与发展咨询委员会,通过多方努力和各方支持,学校列入“十三五”高校设置升本规划并上报教育部。
12.多次承办国家、省教师教育专委会年会及省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扩大了学校对外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地位。
13.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在师资队伍、课程项目、品牌专业建设及人才引进、科研课题等工作上,快速得到提升,为升本奠定了良好基础。
14.在办学质量上,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全省基本功大赛、“5+2”专转本、“3+2”专升本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各级师范生技能大赛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15.成功创建国家、省、市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培训业绩列各级考核前茅,国培满意度测评全国第一,已被业界公认为学校的办学品牌之一。
16.学校升格后,及时与南通大学、省二师院合作“3+2”、“5+2”本科办学,并列入全省招生计划。
17.连续30年成功创建省、市文明单位,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南通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市教育系统综合考核最佳单位等若干集体综合荣誉。
18.努力增收节资,提高办学效益。争取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办学,争取财政资金,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大量购买图书,争取创收资金,大幅度提高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及福利待遇。
我们南通的三所师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我概括为:培养规格上的综合化、培养品质上的人格化、职业情意上的儿童化、行为养成上的示范化、基本素质上的技能化、课程实践上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上的规范化、培养对象上的本土化。同时三校又各具风格,原南通市政府李炎副市长曾说过:通师办学的“活”、如师办学的“实”、海师办学的“特”,构成了南通的师范特色。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办学也做过许多报道,诸如:《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乡村师范学校的一面旗帜》、《如师之路》、《内功之路》、《科研之路》、《教师的摇篮》、《革命的摇篮》、《干部的摇篮》等等。
教育是一项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今天,回顾我的师范印迹,其意在于诠释师范的内核: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写于2022年元月2日
作者简介:丁兆雄,教授、省督学、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南通市名校长。曾先后任南通三所师范学校校长、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曾兼任省高校教师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省高校、中专校体育学科高级职称评审组组长等职。
上一篇: 母校教我寻找人生的位置与意义 ——成尚荣
下一篇: 我和三位助手 ——秦汉清